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提高政治课综合复习的效率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政治课综合复习应直指高考,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但事实上政治课复习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高考,以指导复习课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政治课综合复习效率。
  关键词:政治课 综合复习     效率提高
  政治课综合复习不同于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而综合复习应依据《考试说明》,直指高考,提高学生成绩。如果说新课教学侧重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么综合复习应侧重于应试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高考,指导学生复习,以提高政治课综合复习效率。
  一、研究高考,把握复习方向
  研究政治科《考试说明》。政治科《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研究高考的最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本年度《考试说明》。由于《考试说明》的三个主要部分对教师研究高考和指导复习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应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第一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该部分是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在高考没有进行新的重大改革之前不会有明显变化,教师应弄清楚所要考查的能力层次,以便在综合复习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和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第二部分“考试范围”。该部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考查的知识范围与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这是《考试说明》的主体部分,对研究本年度高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此,教师应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比较。教师应立足于本年度所要考查的知识条目与前两年进行比较,查看知识条目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微调,有着怎样的微调。教师要深入思考调整的意图以及对本年度高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是筛选。教师在按照时间顺序全面梳理年度时事热点和大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舍去敏感的、有争议的和一般性的热点以及与教材没有直接关系的大政方针政策,保留少量的非敏感的定性的重大时效性热点和长效性热点以及大政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部分。三是精选。教师应在筛选的基础上以教材重点知识为依据进一步精选时事热点和政策性材料,从而保留极少量的能够用教材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的热点和政策。第三部分“题型示例”。该部分内容是专家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文科综合政治科试卷中精选出来的典型试题及简要说明,“以便考生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式及要求”。这里面蕴藏着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信息,对把握本年度高考题型特征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深入研究,细细揣摩,用心品味,从中捕捉有效信息。 
  研究高考试题。高考试题是在《考试说明》指导下由命题人员精心设计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教师面前,是教师研究高考的最直接依据,对把握和预测高考命题趋势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结合本年度《考试说明》采用比较方法,运用发展观点,深入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从中揭示其端倪,找出带有规律性、预测性和指导性的东西,如三年来安徽省文科综合政治试题有着不容忽视的鲜明特点:选材简洁,通俗易懂;客观题“四选二”占80%左右;主观题对知识面的广度考查与对知识点的深度考查比例为4:2;考查的知识均为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等。虽然高考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但稳定是最基本的,因此,本年度试题与上一年度相比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教师应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复习,以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整合知识,便于理解掌握
  就知识复习而言,教师应针对高考试题在知识考查方面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考试说明》中的知识条目,对教材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准确把握重点知识。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结合《考试说明》中的知识条目,分析知识点在教材体系或单元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能够用于分析解决热点问题的情况,据此确定是否作为复习的重点知识。经验表明,凡是在教材体系或单元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又能够用于分析解决很多热点问题的知识,就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是高考必考和常考的知识,应作为复习的重点知识。教师应着力复习重点知识,放弃一般性知识,以减轻学生复习负担。
  深入理解重点知识。政治学科内容尽管十分丰富,但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进行取舍,那么只有为数不多的重点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全面理解重点知识内涵的同时,注意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实践表明,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师在复习文化创新这一重点知识时不仅要分析其内涵,而且要将它与社会实践、社会发展、实践主体、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等知识相联系,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文化创新,为他们能够利用这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教师在复习重点知识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点内涵的全面解读和相关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把握,而且要带领学生共同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即将与之相关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浓缩为简约化的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知识结构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他们在高考时能够准确快速完整地再现所需要的知识。正因如此,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构建模块知识体系。教师应在构建单元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出模块知识体系,以便学生以简约化的方式从总体上把握模块重点知识及其联系。为此,教师应根据模块特征,以一定的线索整合模块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经济生活》可以市场主体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线索;《政治生活》可以民主政治建设或国家性质为线索;《文化生活》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线索;《生活与哲学》主要由两大板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等内容,这种特殊的模块体系可分别以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矛盾对立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为线索整合上述内容。构建模块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为数不多的相互联系着的系统化知识,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质量。
  三、精练精评,培养学生能力
  高考试题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考查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实践表明,离开能力培养,学生难以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不放松,贯穿于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复习过程中渗透能力培养,而且还要在精练和精评过程中培养能力。
  在精练过程中培养能力。实际运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离开知识的运用,离开一定量的训练,难以有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由于政治科是基本理论学科,如果教师对重点知识解读得深入透彻,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那么他们只要在保持一定量的训练过程中逐步领悟知识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掌握题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题规范,就能够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因而没有必要与其他学科争时间,进行大量训练。为此,教师应从政治学科特殊性出发,精选适量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创新性与高考命题思路基本一致的题目让学生深入思考,精心训练,或用于学生间相互研讨,集思广益,优化思维方式方法。这样,学生在较长时间的坚持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够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精评过程中培养能力。为发挥精评过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抽查记录。教师应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既是检查督促,又是了解情况的最直接途径。教师在抽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详细记录,为深入研究学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思考应对。教师在此基础上应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三是区别对待。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切忌普遍撒网,面面俱到,逐题分析。学生基本上做正确的题目,如果教师不能另辟蹊径讲出新意,讲出智慧,不要浪费教学时间。学生基本上都做错了的题目,说明该题难度过大,远远超出学生目前的理解接受能力,即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听不懂。对此,要么放弃,要么待到学生能力提升后再行讲解。教师应着力精心讲解大多数学生本该做正确结果却做错了的题目。为此,教师既要分析出错的原因,又要分析材料中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题型特点及要求、题目设问方式和考查意向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教师只有深入透彻地分析,让学生真正地听懂,弄明白,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学生能力才能够在教师的精评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应从政治学科实际出发,深入研究高考,把握复习方向,优化整合重点知识,减轻学生复习负担,在精练精评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这样做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政治课综合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