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我的语文教学观

【作者】 姜 薇

【机构】 黑龙江省伊春林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制约语文课堂教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填鸭式"、"封闭式"、"强受式"和"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这种怀疑的口吻问我这个问题。我无以回答。我总觉得,以有用无用来评价语文,实在是难以看出有多少合适的答案。论考试得分,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论学习热情,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学习效率,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如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不能适应。语文当真这样"没用"?我心的确难平,为自己有职业,更为了语文。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方说开演唱会,观众不愿听,难道能怪观众吗?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正是这样一座森林,这样的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你的心灵世界。走近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扩张这样的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在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先不做任何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评论家眼光谈了十多点,如结构,选材,抒情等方面。可以说,凡是老师一般能讲到的地方他们几乎都说到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还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多处不足。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出现用词上的重复是不应该的,作为名家名篇是应该避免的,在倒数第二段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写到'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其中'美丽和宽广'这个短语与开头第三段中'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中的词语重复"。另一位同学说:"文章开头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这'东西'两个字用的不妥当,'东西'一般指的是物,从全文看,感动作者的是诸多的事而不是物,所以应该改为'事情'"。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象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三、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可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
  四、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了。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解决。如《祝福》第一课时理清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第三课时分析环境的作用。 
  《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灯》让学生会用象征手法,《雷雨》理解戏剧冲突…… 
  五、希望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剑的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