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作者】 任俊武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开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在数学课上把握时机,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可以促成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技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的动态过程,因而在互动过程中会出现事先未曾预料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一些提问,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提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切实落实教学目标,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有语文课堂的精彩,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的一个话题。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提问的技巧来谈谈课堂“提问”几点认识
1、回问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答,教师就需要换种方式提问,可以从问题的条件、解题思路、一题多解及相关联的知识入手。如用代数式表示“a与b的平方的和”,学生出现了错误回答“a2+b2”,教师这时回问“a与b两数的平方的和又怎样表示呢?”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便很快明白了结果。
2、引导法
引导学生从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自己又不懂或似懂而非懂的、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或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来提出问题。例如:某工厂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如图1),糊横式与竖式两种长方形的包装盒(无盖,如图2所示)。现有长方形纸板351张,正方形纸板151张,要糊的两种包装盒的总数为 100个,若按两种包装盒的生产个数来分,问有几种生产方案?如果从原材料的利用率来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一种方案?
对于这种实际问题,显然应该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给学生自己分析,发现问题,在学生确实不知如何下手时,再给出启发式的引导,可设计以下的问题:
师:题目涉及的量中,哪些是已知的?
生①:长方形纸板,正方形纸板的张数,以及两种包装盒的总数。
师:问题中的生产方案其实是求什么?
生②:就是求横式纸盒,竖式纸盒的个数各有几种生产方法?
师:很棒!我建议大家可以列表来分析题目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如图3)
(图3)
师:那我们可以用怎样解决问题?
生③:用不等式。
师:那不等式关系体现在哪里?
生④:需要的长方形、正方形纸板要小于现有的长方形、正方形板数。
生⑤:不等式组。
师:如果从“原材料的利用率”来考虑,其实是考虑什么呢?
生⑥:利用率高,剩下的纸板少。
师:那我们从解这道题可以知道用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
生⑦……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有效体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如果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往往导致不受空话子,效率低下;若一味地只顾自己的“预设”,学生的思维就被禁锢在的“陷阱”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讲解实际问题时,应该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规律,注意并强调:①辨别发现;②比较联系;③解释综合;④应用实践;⑤整合小结(评价)这五个过程,适时地引导,适宜地提问。这也是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也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应该学到的东西。
3、层进法
层进提问是指将几个连贯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给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步步延伸。如:给出问题计算(a+2b-3)(a+2b+3),当学生出现计算障碍时教师可给出①计算(a+b)(a-b),②计算[(a+1)+b][(a+1)-b]两个问题做铺垫,从而渗透了有换元法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的思想。
4、反问法
当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布道学生的正确回答时,不应急于去纠正其中的错误,而是抓住错误的症结进行反问,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即时发现错误,找出错误。例如在解
决问题“△ABD
与△BCD均为
直角三角形,
且∠ABD=∠
BCD=900,点E为BD中点,判断线段EA,EC的大小关系”时(如图4),有些学生的答案为:EA=EC。此时教师反问:他们相等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再反问:EA是△ABD的斜边上的中线吗?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答案的错误所在。
除了以上三方面,此外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能作出及时明确的反映,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发自内心的热情赞扬和鼓励,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能造成一种表扬的效应,提高课堂的竞争意识。及时表扬认真质疑的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功的喜悦,学生学得也有信心,更有劲头。但表扬的语言要中肯、恰当,不能说过了头甚至泛滥成灾,否则会造成学生获得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
当然,要做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需要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必须要求教师备足教材和学生,做到课堂教学的指向清楚、明确,提问内容具有启发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有效”必须要求教师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有极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问的有效性,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而有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那就让我们求索着,并努力地实践着吧!
参考文献:
[1]李铭心数学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
[2]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
[3]蔡娟数学新课程下习题的有效训练探究中学数学杂志 2002.(2)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技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的动态过程,因而在互动过程中会出现事先未曾预料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一些提问,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提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切实落实教学目标,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有语文课堂的精彩,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的一个话题。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提问的技巧来谈谈课堂“提问”几点认识
1、回问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答,教师就需要换种方式提问,可以从问题的条件、解题思路、一题多解及相关联的知识入手。如用代数式表示“a与b的平方的和”,学生出现了错误回答“a2+b2”,教师这时回问“a与b两数的平方的和又怎样表示呢?”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便很快明白了结果。
2、引导法
引导学生从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自己又不懂或似懂而非懂的、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或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来提出问题。例如:某工厂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如图1),糊横式与竖式两种长方形的包装盒(无盖,如图2所示)。现有长方形纸板351张,正方形纸板151张,要糊的两种包装盒的总数为 100个,若按两种包装盒的生产个数来分,问有几种生产方案?如果从原材料的利用率来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一种方案?
对于这种实际问题,显然应该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给学生自己分析,发现问题,在学生确实不知如何下手时,再给出启发式的引导,可设计以下的问题:
师:题目涉及的量中,哪些是已知的?
生①:长方形纸板,正方形纸板的张数,以及两种包装盒的总数。
师:问题中的生产方案其实是求什么?
生②:就是求横式纸盒,竖式纸盒的个数各有几种生产方法?
师:很棒!我建议大家可以列表来分析题目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如图3)
(图3)
师:那我们可以用怎样解决问题?
生③:用不等式。
师:那不等式关系体现在哪里?
生④:需要的长方形、正方形纸板要小于现有的长方形、正方形板数。
生⑤:不等式组。
师:如果从“原材料的利用率”来考虑,其实是考虑什么呢?
生⑥:利用率高,剩下的纸板少。
师:那我们从解这道题可以知道用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
生⑦……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有效体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如果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往往导致不受空话子,效率低下;若一味地只顾自己的“预设”,学生的思维就被禁锢在的“陷阱”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讲解实际问题时,应该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规律,注意并强调:①辨别发现;②比较联系;③解释综合;④应用实践;⑤整合小结(评价)这五个过程,适时地引导,适宜地提问。这也是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也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应该学到的东西。
3、层进法
层进提问是指将几个连贯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给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步步延伸。如:给出问题计算(a+2b-3)(a+2b+3),当学生出现计算障碍时教师可给出①计算(a+b)(a-b),②计算[(a+1)+b][(a+1)-b]两个问题做铺垫,从而渗透了有换元法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的思想。
4、反问法
当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布道学生的正确回答时,不应急于去纠正其中的错误,而是抓住错误的症结进行反问,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即时发现错误,找出错误。例如在解
决问题“△ABD
与△BCD均为
直角三角形,
且∠ABD=∠
BCD=900,点E为BD中点,判断线段EA,EC的大小关系”时(如图4),有些学生的答案为:EA=EC。此时教师反问:他们相等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再反问:EA是△ABD的斜边上的中线吗?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答案的错误所在。
除了以上三方面,此外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能作出及时明确的反映,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发自内心的热情赞扬和鼓励,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能造成一种表扬的效应,提高课堂的竞争意识。及时表扬认真质疑的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功的喜悦,学生学得也有信心,更有劲头。但表扬的语言要中肯、恰当,不能说过了头甚至泛滥成灾,否则会造成学生获得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
当然,要做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需要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必须要求教师备足教材和学生,做到课堂教学的指向清楚、明确,提问内容具有启发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有效”必须要求教师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有极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问的有效性,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而有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那就让我们求索着,并努力地实践着吧!
参考文献:
[1]李铭心数学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
[2]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
[3]蔡娟数学新课程下习题的有效训练探究中学数学杂志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