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作者】 秦基酉

【机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第三中学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定律都可以用实验加以演示,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学习这门课程就有了内在的持久的动力,因此,兴趣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有趣实验 联系生活 幽默语言
【正文】
  物理难学,已成为初中学生的一种共识。甚至还没有学就有了一种畏惧心理,这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一种无形的障碍。怎样扫除障碍,把学生引入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呢?“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与某些具体情境融合在一起的问题。将物理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例如:利用舞台上的旋转彩灯,打开音乐,让学生拍手随着音乐节拍观看各种色光的变化。学生情趣高涨,气氛活跃。紧接着教师提问:你想知道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吗?光又是怎样传播的呢?学生精力很集中,带着很强的求知欲望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此时,学生为了了解电视机的潜在的某些内部“零件”所起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课内容,从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新知识”的迫切的心理。
  教学实践告诉我,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内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浮力》这节时,我运用多媒体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泰坦尼克号》的片断,号称当时最大的游轮,鸣笛徐徐驶来时,把同学们带到影片中的境界,欢呼之余,问同学们它与本节有什么关系呢?至此不少同学已在纷纷议论:这么大的船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而不沉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呢?……这时已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有趣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实验费时费力,但决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用嘴做实验"。实验客观真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让学生获取大量感性认识,为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通过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应该做到做好所有的演示实验,克服困难完成全部的分组实验。必要时增加一些课外的辅助实验。下面是我做的课外实验的几个例子:
  ?例1:在讲"声音的特性"时,课外用七只装有不同高度水的啤酒瓶,用嘴吹瓶口,水柱越高,音调也越高;用木棒敲打瓶壁,水柱越高,音调则越低。并且用嘴吹和用木棒敲打的音色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更加感悟了声音的特性。
     例2:课外做"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增加了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如果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师很有必要做一些简单教具代替。这样做,给学生起了一个楷模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
  ?例3:?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获得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和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动具体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探究能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 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物理有亲切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应该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例如:我们在上“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结合校运会说明“终点计时员是以看到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还是以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又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可加做一个“瓶子吞鸡蛋”的实验。有一定的刺激性,极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觉得很奇怪。经过老师的解释,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周围空气也有压强,也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老师还可以对这个实验继续挖掘,拓展:"同学们,鸡蛋已经被瓶子吞进去了,怎么才能使它完整的出来呢?"也许这个时候有些好奇的学生已经质询老师了,但不管怎么样,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老师应该想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好时机,不能错失。这时,你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会儿,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除非把鸡蛋捣烂掉,没有他法",而有的同学也许会说"把瓶子打破,就可以完整地取出鸡蛋来",有的学生也会想到"还是要利用大气压",只要学生想到了用大气压,学生的思维已经发展开来了,也达到了老师的目的,此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回答不上来,毕竟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我用实验将鸡蛋取出来:当学生看到鸡蛋"砰"的一声从广口瓶中掉到烧杯中时,兴奋不已,这时,这时我就开始激励学生了:"同学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其实很多事情都有解决它的办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想到,只要想到了办法,解决起来很简单,想刚才的鸡蛋就是利用瓶中的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其压强增大,大于外面的大气压,把鸡蛋压出来了。今后同学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要多问问为什么,多想想办法,有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你眼前,生活中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激发起所有学生跃跃欲试的探究心理。同时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若能紧密联系生活,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运用幽默语言,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恰当运用幽默语言,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引起注意,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例如:在讲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时,若引用了男女之间的关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进行幽默比喻,能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规律。又如:在讲完光的反射规律时,因不少同学仍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呢?在数学上不是一样的意思吗?针对这个问题,我给他们举了个例子:根据先后顺序,我们只能说儿子像爸爸,而为什么不能说成爸爸像儿子呢?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同学们恍然大悟,知道了先有入射角,在有了反射角的道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凡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引起注意,并能使人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引起探究倾向,人就会执着地追求和钻研,他的智力因素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巧设情境,用深入浅出的幽默语言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良好提问为契机,课堂上形成师生互动 ,并且能多做有趣的实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会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达到“乐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