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作者】 张升格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结合教学实践,下面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而多媒体的引入增强了课堂真实感和表现力,它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中通过播放“死狗洞”动画,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却倒地的现象,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学完后再回过去回答死狗洞的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一个小动画可以让大家情绪高涨,很显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大大提高。
2、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中“核外电子排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很直观的展示出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运动。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用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变化,将以往只用语言叙述,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用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有些实验:①危险性较大;②耗时较长;③反应装置规模大小不适合;④反应现象不易控制其过程。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实验课件,将其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老师讲解错误原因,以及错误原因可能造成危害,而不能直接进行错误的操作进行演示,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制好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呢还是先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用动画演示先熄灭酒精灯的错误操作,由于热胀冷缩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然后试管“嘭”的一声破裂了,学生印象深刻,也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在以后的实验中,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4、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这一点必须明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
(1)不宜取代实验
信息技术的出现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应用手段,就像以前的黑板,以前的投影,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一味的依赖信息技术!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2)不宜替代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时候信息技术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作用,衡量教师的业务水平最重要的还是本学科的水平而不是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
(3)运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信息技术要有适用性,应当是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使用时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真正价值。要不断研究社会进步给教育提出的新问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而多媒体的引入增强了课堂真实感和表现力,它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中通过播放“死狗洞”动画,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却倒地的现象,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学完后再回过去回答死狗洞的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一个小动画可以让大家情绪高涨,很显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大大提高。
2、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中“核外电子排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很直观的展示出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运动。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用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变化,将以往只用语言叙述,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用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有些实验:①危险性较大;②耗时较长;③反应装置规模大小不适合;④反应现象不易控制其过程。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实验课件,将其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老师讲解错误原因,以及错误原因可能造成危害,而不能直接进行错误的操作进行演示,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制好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呢还是先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用动画演示先熄灭酒精灯的错误操作,由于热胀冷缩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然后试管“嘭”的一声破裂了,学生印象深刻,也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在以后的实验中,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4、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这一点必须明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
(1)不宜取代实验
信息技术的出现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应用手段,就像以前的黑板,以前的投影,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一味的依赖信息技术!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2)不宜替代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时候信息技术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作用,衡量教师的业务水平最重要的还是本学科的水平而不是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
(3)运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信息技术要有适用性,应当是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使用时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真正价值。要不断研究社会进步给教育提出的新问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