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创新学习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变革

【作者】 高宝龙 吴绍彦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初级中学 山东省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学习理论以知识经济形态为灵魂,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不再是“两张皮”,它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学习指导的目的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以创新精神、创新质量标准为教学改革的指导理论。学习指导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而且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去发现新知识,并尽可能突破一些现成知识,从而实现创新。
  关键词:创新学习 传统教学 以学为主
  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都认识到,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迎接国际社会经济竞争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国目标,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与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学习理论以知识经济形态为灵魂,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不再是“两张皮”,它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学习指导的目的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以创新精神、创新质量标准为教学改革的指导理论。学习指导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而且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去发现新知识,并尽可能突破一些现成知识,从而实现创新。
  创新学习是学习指导的目的。纵观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证明了当今培养人才的方法必须是创新学习的方法。在现代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各学派主张不一,质量标准不一,培养的人才素质也不一。
  17世纪30年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后,基本奠定了进步教育理论的基础。18世纪后半叶出现了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继承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发展了教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他吸收了古代传统教育学理论,第一个倡导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创建了教育理论体系。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德育。他认为,管理的实质是用纪律作为约束儿童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在方法上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处罚等等。这种管理压抑了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把儿童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将其培养成为听话的驯服工具。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实现儿童的道德观念,这提示了文与道关系的普遍性教学原则,也是教学理论的一次变革,取代了以宗教教义为核心的神学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思想是典型的课程论,其特征一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发展能力;二是完全依靠书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其它教育因素。所以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把教学任务看作是从外面向容器里填装知识。赫尔巴特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先在欧美盛行,以后传入中国,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大影响。解放前的教学参考书中每一课的教学过程都分为: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讲解教材、归纳大意、布置作业五个阶段。建国后采用凯洛夫教育学,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知识、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传统教学的阶段理论机械呆板,充满形式主义,脱离学生的实际,完全是满堂灌和注入式的填鸭教学。它立足于教师单方面的输出作用,而忽视输出后学生的反馈作用,纯粹是教师的独脚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中心论”:一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二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三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阶段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1915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传统教育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抨击,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他针对传统教育夸大教师作用的弊端,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教育变革,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否定和批判。
  创新学习理论冲破传统教学框框,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的关系,吸取教育史上各派的合理因素,实现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把教学立足点转向学生。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规律,重视创新学习的精神和方法。创新学习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因为教学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不能千篇一律按一个教学模式教,要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它不仅研究教的理论,更研究学的理论;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视研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江泽民主席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如何迎接挑战,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培养创新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幼儿园抓起。但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干扰,使创新学习无立足之地。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创新思维的质疑探索是创新学习的源头,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使学历社会变为人才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特点是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教学的方法是“满堂灌”,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违背了以学为本的基本规律。
  如何建立“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呢?一是教的活动方式是讲和示,其中示分为明示和暗示;二是师生相互活动的合作探讨方式是谈、启、研;三是学生自学方式是听、读、说、写、观、思、练、做;四是学生互相活动的方式是互议、互查、互评。
  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必须发挥“教”与“学”的各自作用。教师的立足点要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把主导作用落实到导学上,要变教材为学材,变讲堂为学堂,变演员为导演,使教与学合作融洽,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这也就是对学习指导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烁,基于创新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 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 教育研究. 2007(06) 
  3 顾明远,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14) 
  4 董奇,创新教育研究的定位、价值与实施[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14) 
  5杨卫,坚持卓越教育理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1) 
  6 金斌华,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 福建师范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