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由“扶”到“放”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作者】 秦士玉

【机构】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一直是科学教学关注的重点。有“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形成基本的科学技能和素养,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有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成就高效课堂。在《物体的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由扶到放,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物体的运动》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或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都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由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运动着的物体和物体的运动。在导入新课阶段,我让他们说一说,平时见过哪些运动首的物体。学生回答后,我接着问:有关物体的运动,你们最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动?物体是怎样运动的?怎样将运动的物体变为静止……。他们提出的问题可多呢?我根据教学内容,让他们确定研究目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实验,自主探究
  课前我布置学生带了各自喜爱的玩具:汽车、自行车、陀螺、风车、滑板车、摆、篮球、布娃娃、不倒翁、木板、小瓶……为实验研究作好了充分的材料准备。这些材料既紧贴孩子们的生活,又都是孩子们平时特别爱玩的玩具,上课时听老师说课堂上玩玩具,心理特别高兴,有的同学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此时教师未作重三遍四的讲解,如果那样,可想而知,学生被点起来的兴趣之火就会螟灭,于是我只强调了一下应注意的问题之后,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目标,玩弄这些玩具。有的推、有的拉、有的用东西挡、有的用力压、用脚噔,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限制他们的研究方法,不限制研究的空间,可以几个人共同研究,也可以一个独产研究,他们玩得多高兴啊!此时教师只需走到学生中间,看一看孩子们的做法,听一听他们讲述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再适当启发性地问一问,你还能用其它的方法吗?促使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收集事实,整理事实
  学生自主探究后,将全班同学经实验所获取的事实收集起来,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在白板上









  再引导全班同学对所收集的事实进行分析、整理,学生很明析的看出了,这些不同的方法中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就是物体的运动靠力的作用,也就是对物体用力之后物体才能运动。学生在亲自实践,亲自感受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这个结论,要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管用得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进行科学研究,是科学探究的主人,从而更进一步地调动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四、师生换位,拓展创新
  在学生得出科学结论后,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即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以促进其创新性学习。为此要求帮助教师解决不明白的问题:1、出示摆,用力推,摆左右摆动,不用力后,摆慢慢停止摆动,为什么?2、踢出去的足球,总是会落到地面上,最后静止下来,是什么力使足球停下来?让他们进行选择性回答,并以试探的口吻“可以吗?”这样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在课的结束阶段,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把课中研究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他们改变物体的运动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小制作,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