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者】 程文英 孙承欣
【机构】 山东淄博市雪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实例,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一、 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竟争意识,强化内在驱动力。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 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对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持久性,做到知难而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智力因素的挖掘上,而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简单地说,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能够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学习成绩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信念情感及人格特征等诸多方面。它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在一定条件下, 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败起着决定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研究得出,导致学业失败的因素比重是:缺少努力占2%缺乏兴趣占35%,智力差占8%,其它原占32%。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也认为:在高年级中,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态度,其次才是智力缺陷。
因为非智力因素虽不能直接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却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对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稳健的性格,对于学生双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利的。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搞好教学工作,就要在非智因素的培养上下功夫。鉴于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强化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做出努力,力求卓越的心理趋向,是争取上进,取得优异成绩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为实现自己的追求目标而自觉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拼搏,以期做出成绩。对中学化学教学来说,应着重从两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首先,使学生懂得化学对人类的作用,确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学习动机。但培养时,应避免空洞的说教,最好通过生动的,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事例或数据来培养。例如,我国90年代初与建国初比,钢产量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原油产量从第27位上升到第6位;原煤产量从第9位上升到第1位;水泥上升到第1位_____这些数字的对比看似简单,但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去,却非常生动,符号学生的心理特征,必将激发学生争取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的学习化学的动机。
其次,学生只有体会到掌握化学知识是将来生活工作所不可缺少的本领时,才能够确立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但该学习动机的教育却不可一味老生常谈。例如:目前文科班学生高考不考化学,但是必须参加会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经常唠叨:“现在好好学习是为了会考时及格”,学生非但不会积极主动学习,反而会产生厌倦心理。我在具体教学中很注意这一点,巧妙运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把学习动机建立在掌握更多更好的生活技能上。例如:在讲油脂一节时,讲到:“油脂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物理性质时,提出问题:“衣服沾了植物油该怎样洗干净?”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但大多数只想到用高级洗涤剂。我告知:“如果只在衣服上喷洒点汽油,晾一会儿,再用水洗一下,就干净了。”学生开始感到奇怪,但马上从新学知识中找到了答案,并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积极性继而高涨起来。再如:山西假酒毒死人事件发生后,课程恰好进行到醇部分,我有意给学生放了一段《甲醇毒性与乙醇毒性对比的生物实验》的录像。这样一来学生特别兴奋,很容易地掌握了甲醇和乙醇的性质,同时又意识到:就是仅仅为了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也应该学好化学这门课。
总之,只有在成就动机的指导下,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喜欢化学,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强化内在驱动力,使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最终达到学好化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感受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需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对某一学科的某一题目主动研究。这是一种自觉行为,不需要外界施加压力,学生就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进行持久的学习和研究,而且效果非常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受到了许多教育家的广泛关注。
那么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可利用化学史小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铝一节,谈到铝在地壳中的含量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铝在一个世纪之前还属于“稀有”金属,十九世纪时,英国皇家学会把一只铝杯奖给了门捷列夫。这是作为对他发现“元素周期率”的奖赏。这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哄笑,但激起了学生对铝这种金属的学习兴趣,剩下的关于铝的性质的内容掌握起来也轻而易举了。
其次,也可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形色色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事实,帮助记忆。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其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反应是放热的,反应现象等知识的记忆,也可加深对过氧化钠用在核潜艇上等应用的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成绩。
再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兴趣,一定要重视课外活动。如组织化学专题报告会,组织化学竞赛活动,安排课外小制作等。这些活动不但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成绩。例如,在讲完《胶体》的知识后,我发现学生对半透膜的认识很模糊,渗透原理也似懂非懂,便及时布置一个课外小制作题目:从鸡蛋壳内取下一张较完整的半透膜(用化学方法)。学生对此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分头准备。下一堂课时,学生们都带来了他们的作品——蛋膜,但方法却有两种:A、用大量的盐酸溶解掉蛋壳,然后捞出蛋膜。B、将少量的盐酸从小孔注入蛋壳,放置一会儿,用镊子拉下蛋膜。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一致认为B法最好,并且阐明了原理:盐酸进入蛋壳后,由于渗析作用,H+和CI-透过半透膜(蛋膜)的空隙进入夹层,与紧贴蛋膜的CaCO3反应,因此极易分离。
如图:
这样,通过该课外小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逐层有序地揭示了分散系的本质和渗析的原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促进。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上述的三个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现代的教学工具等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录象、电视、电脑和投影仪等
三、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那么什么是志向水平呢?简单的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估计自己将要获得的学习成绩,设想自己对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等,就是其志向水平的表现。学生的志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志向水平高的学生会对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在行动上努力实现它。而志向水平低的学生则容易满足于现状,不向更高的目标争取。成绩自然有区别。这种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事例极多。我现在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高婷的女生,高一时,由于她在美术班,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主攻美术,文化课争取及格。结果,她在如此低的志向水平的引导下,期末考试时,她的文化课没有一门及格。高二,她来到B2班(本校为了优秀生的选拔、培养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ABC分班。B2班为中等水平的班),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志向水平,并且开始在文化课上下功夫,结果期中考试时,她非但门门及格,而且居然进步了12个名次。现在,她已经成为班级前10名的优等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志向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另外,学生的志向水平是与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相联系的,经常获得的成功地体验会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会导致降低。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最终会导致回避退缩的反映,必然丧失学习的信心。做为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任务,逐渐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成绩。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持久性,做到知难而进。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和经济生活的优裕,他们中不少人任性、骄横、懒惰,没有吃苦精神,缺乏毅力。表现在学习上则缺乏自制性,独立性,上课听讲不认真,对老师讲的问题不求甚解,抄作业,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又不理不睬,大大防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差异,灵活选择最适当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道德需要的,有个性的社会成员。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信念等的教育。例如:我班有一男生上课经常睡觉或扰乱纪律,平时总不完成作业,有时还顶撞老师,很难教育,好多老师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可我却听他的朋友说,他实际上很聪明,也挺要面子的,其实他也想改好,但太懒惰了,又有点管不住自己,外加“后进生”的帽子,因此才破罐子破摔的。针对以上情况,我认定他属于“赶着不走,哄着才走”的类型,便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方法:第一次化学考试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他仅45分的试卷,对他说:“我一直认为你非常聪明,是个好材料。如果你能克服上课睡觉的毛病,认真听讲并且按时完成作业,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及格。”他听了我的评价,很震惊(大概从没老师这么相信他),马上认真地点头:“老师,我一定能做到的!”。后来的化学课上,我再也没见他睡觉,相反,多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果然以后的几次考试他都及格了,虽然分数不高,但从他的身上,我看到老师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品格,信念等进行教育的重要性。
特别强调的是:在运用上述方法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时候,作为教师,切不可墨守成规,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不断更新变化,只有这样,才可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另外,教师也应避免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当学生因不及格而丧失自尊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会抑制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阻碍智力因素的正常发挥。
一、 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竟争意识,强化内在驱动力。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 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对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持久性,做到知难而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智力因素的挖掘上,而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简单地说,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能够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学习成绩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信念情感及人格特征等诸多方面。它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在一定条件下, 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败起着决定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研究得出,导致学业失败的因素比重是:缺少努力占2%缺乏兴趣占35%,智力差占8%,其它原占32%。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也认为:在高年级中,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态度,其次才是智力缺陷。
因为非智力因素虽不能直接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却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对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稳健的性格,对于学生双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利的。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搞好教学工作,就要在非智因素的培养上下功夫。鉴于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强化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做出努力,力求卓越的心理趋向,是争取上进,取得优异成绩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为实现自己的追求目标而自觉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拼搏,以期做出成绩。对中学化学教学来说,应着重从两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首先,使学生懂得化学对人类的作用,确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学习动机。但培养时,应避免空洞的说教,最好通过生动的,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事例或数据来培养。例如,我国90年代初与建国初比,钢产量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原油产量从第27位上升到第6位;原煤产量从第9位上升到第1位;水泥上升到第1位_____这些数字的对比看似简单,但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去,却非常生动,符号学生的心理特征,必将激发学生争取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的学习化学的动机。
其次,学生只有体会到掌握化学知识是将来生活工作所不可缺少的本领时,才能够确立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但该学习动机的教育却不可一味老生常谈。例如:目前文科班学生高考不考化学,但是必须参加会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经常唠叨:“现在好好学习是为了会考时及格”,学生非但不会积极主动学习,反而会产生厌倦心理。我在具体教学中很注意这一点,巧妙运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把学习动机建立在掌握更多更好的生活技能上。例如:在讲油脂一节时,讲到:“油脂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物理性质时,提出问题:“衣服沾了植物油该怎样洗干净?”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但大多数只想到用高级洗涤剂。我告知:“如果只在衣服上喷洒点汽油,晾一会儿,再用水洗一下,就干净了。”学生开始感到奇怪,但马上从新学知识中找到了答案,并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积极性继而高涨起来。再如:山西假酒毒死人事件发生后,课程恰好进行到醇部分,我有意给学生放了一段《甲醇毒性与乙醇毒性对比的生物实验》的录像。这样一来学生特别兴奋,很容易地掌握了甲醇和乙醇的性质,同时又意识到:就是仅仅为了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也应该学好化学这门课。
总之,只有在成就动机的指导下,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喜欢化学,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强化内在驱动力,使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最终达到学好化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感受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需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对某一学科的某一题目主动研究。这是一种自觉行为,不需要外界施加压力,学生就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进行持久的学习和研究,而且效果非常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受到了许多教育家的广泛关注。
那么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可利用化学史小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铝一节,谈到铝在地壳中的含量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铝在一个世纪之前还属于“稀有”金属,十九世纪时,英国皇家学会把一只铝杯奖给了门捷列夫。这是作为对他发现“元素周期率”的奖赏。这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哄笑,但激起了学生对铝这种金属的学习兴趣,剩下的关于铝的性质的内容掌握起来也轻而易举了。
其次,也可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形色色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事实,帮助记忆。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其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反应是放热的,反应现象等知识的记忆,也可加深对过氧化钠用在核潜艇上等应用的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成绩。
再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兴趣,一定要重视课外活动。如组织化学专题报告会,组织化学竞赛活动,安排课外小制作等。这些活动不但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成绩。例如,在讲完《胶体》的知识后,我发现学生对半透膜的认识很模糊,渗透原理也似懂非懂,便及时布置一个课外小制作题目:从鸡蛋壳内取下一张较完整的半透膜(用化学方法)。学生对此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分头准备。下一堂课时,学生们都带来了他们的作品——蛋膜,但方法却有两种:A、用大量的盐酸溶解掉蛋壳,然后捞出蛋膜。B、将少量的盐酸从小孔注入蛋壳,放置一会儿,用镊子拉下蛋膜。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一致认为B法最好,并且阐明了原理:盐酸进入蛋壳后,由于渗析作用,H+和CI-透过半透膜(蛋膜)的空隙进入夹层,与紧贴蛋膜的CaCO3反应,因此极易分离。
如图:
这样,通过该课外小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逐层有序地揭示了分散系的本质和渗析的原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促进。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上述的三个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现代的教学工具等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录象、电视、电脑和投影仪等
三、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那么什么是志向水平呢?简单的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估计自己将要获得的学习成绩,设想自己对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等,就是其志向水平的表现。学生的志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志向水平高的学生会对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在行动上努力实现它。而志向水平低的学生则容易满足于现状,不向更高的目标争取。成绩自然有区别。这种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事例极多。我现在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高婷的女生,高一时,由于她在美术班,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主攻美术,文化课争取及格。结果,她在如此低的志向水平的引导下,期末考试时,她的文化课没有一门及格。高二,她来到B2班(本校为了优秀生的选拔、培养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ABC分班。B2班为中等水平的班),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志向水平,并且开始在文化课上下功夫,结果期中考试时,她非但门门及格,而且居然进步了12个名次。现在,她已经成为班级前10名的优等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志向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另外,学生的志向水平是与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相联系的,经常获得的成功地体验会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会导致降低。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最终会导致回避退缩的反映,必然丧失学习的信心。做为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任务,逐渐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成绩。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持久性,做到知难而进。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和经济生活的优裕,他们中不少人任性、骄横、懒惰,没有吃苦精神,缺乏毅力。表现在学习上则缺乏自制性,独立性,上课听讲不认真,对老师讲的问题不求甚解,抄作业,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又不理不睬,大大防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差异,灵活选择最适当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道德需要的,有个性的社会成员。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信念等的教育。例如:我班有一男生上课经常睡觉或扰乱纪律,平时总不完成作业,有时还顶撞老师,很难教育,好多老师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可我却听他的朋友说,他实际上很聪明,也挺要面子的,其实他也想改好,但太懒惰了,又有点管不住自己,外加“后进生”的帽子,因此才破罐子破摔的。针对以上情况,我认定他属于“赶着不走,哄着才走”的类型,便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方法:第一次化学考试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他仅45分的试卷,对他说:“我一直认为你非常聪明,是个好材料。如果你能克服上课睡觉的毛病,认真听讲并且按时完成作业,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及格。”他听了我的评价,很震惊(大概从没老师这么相信他),马上认真地点头:“老师,我一定能做到的!”。后来的化学课上,我再也没见他睡觉,相反,多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果然以后的几次考试他都及格了,虽然分数不高,但从他的身上,我看到老师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品格,信念等进行教育的重要性。
特别强调的是:在运用上述方法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时候,作为教师,切不可墨守成规,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不断更新变化,只有这样,才可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另外,教师也应避免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当学生因不及格而丧失自尊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会抑制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阻碍智力因素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