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对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王淑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8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丰富呈现方式”四个方面阐明了数学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有效性操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有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供一些学具,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学生立即分组操作。几分钟后,老师边击掌边说:“小朋友,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请你们暂时停一停,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的阵势刚刚摆好,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便草草收兵。这种形式上的操作,表面看似乎很热闹,但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从操作中有所收获,这种虚设的“伪操作”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能产生质疑,不能真正由实验过程而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有效性。如何有效地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数学知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操作活动充其量只能算做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休闲”和“消遣”。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并且能被小学生所接受。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从操作过程上讲,操作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要根据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对象。难度大、精确度高的应由老师来做;稍难一点的,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比如在教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安排了一个测量活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小小体检表”,要求每人量出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臂长等。活动前,先向学生示范了每个部位的正确量法,量头围、胸围、臂长并不难,学生间只要互相合作就能完成。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方法,还主动帮其他学生测量。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是何乐而不为?
  二、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发挥不同的作用:(1)操作前——教师要把操作要求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好操作步骤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述时教师要注意: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重点来讲述,但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2)操作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在操作中教师还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3)操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做精要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让操作的价值也真正得以体现。
  四、丰富呈现方式
  动手操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巧妙安排,不断丰富动手操作的呈现方式。
  1、课前体验。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而数学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已有经验的支撑,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体验了钟的神奇,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2、课后实践。这种形(下转第50页)(上接第38页)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有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没有老师可以依赖,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
  总之,“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知”须躬行。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操作教学的优化策略》李星云  
  2、《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曹培英
  3、《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孔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