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力
【作者】 丰英芬
【机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第三中学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力主要指“再发现”式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教材的设计及课程教学安排正是这样要求的,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摩、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其实质就是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都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课堂活起来,其中就蕴含了主动。除了教师自身的提高与创新外,教师还要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活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获得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情感 活力 发问 猜想
【正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变得不再那么沉闷,而让学生觉得数学课是一个充满情趣、活力、奥妙的精彩世界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乐”上: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总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就应该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调动与发挥情感因素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保持极大热情,克服困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激情与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化"的合作模式为主,把课堂学生置入一个宽松、自然,充满平等,充满竞争,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进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可以设置悬念,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因此,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活"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争”上:
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的“复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记得在教学等腰梯形判定时,课本只给出了关于边与角方面的判定方法。我特意反问同学们:以前的特殊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我们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研究,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本还没给出关于等腰梯形对角线方面的的判定,那么“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能作为判定定理来帮助我们解答问题吗?这一下子,教室沸腾起来,许多同学质疑起来.我就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挑战一下这个难题,看等腰梯形有没有关于对角线方面的判定定理.很快到了晚修时间,班上同学把刚好经过教室的我叫停了,高兴的同学们给我说秦XX已经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并把证明给我看.我仔细地看了一下,然后面带微笑地走向讲台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XX同学已证明了“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请把这个判定定理记在课本上,并祝贺XX同学成功了.讲台下马上有同学接上一句话:“我班又多了一位秦老师!”我相信同学心中的喜悦已经按捺不住了.从那以后,同学们不时找出许多问题问我,质疑我的做法和课本的做法,曾有位同学发现课本的例题应有两种情况,而课本只有一种情况……“除了老师讲的、书本写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考方法吗?”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思考方式,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问”上:
著名学者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问"起来呢?
1、大胆的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因此,让学生问起来,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2、善于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3、课外的问。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让学生能真正地"问"起来,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4、创造的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猜”上:
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的连结,所以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诱发学生的创选性想象。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菜园里各种蔬菜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先出示种有青菜和白菜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萝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探索非常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的猜测:有的猜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有的猜面积是长边和它高的积,有的猜面积是短边和它的高的积,还有的说想办法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可以算出来……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对学生的思维结果给予必要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想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教学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变得不再那么沉闷,而让学生觉得数学课是一个充满情趣、活力、奥妙的精彩世界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乐”上: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总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就应该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调动与发挥情感因素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保持极大热情,克服困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激情与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化"的合作模式为主,把课堂学生置入一个宽松、自然,充满平等,充满竞争,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进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可以设置悬念,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因此,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活"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争”上:
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的“复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记得在教学等腰梯形判定时,课本只给出了关于边与角方面的判定方法。我特意反问同学们:以前的特殊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我们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研究,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本还没给出关于等腰梯形对角线方面的的判定,那么“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能作为判定定理来帮助我们解答问题吗?这一下子,教室沸腾起来,许多同学质疑起来.我就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挑战一下这个难题,看等腰梯形有没有关于对角线方面的判定定理.很快到了晚修时间,班上同学把刚好经过教室的我叫停了,高兴的同学们给我说秦XX已经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并把证明给我看.我仔细地看了一下,然后面带微笑地走向讲台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XX同学已证明了“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请把这个判定定理记在课本上,并祝贺XX同学成功了.讲台下马上有同学接上一句话:“我班又多了一位秦老师!”我相信同学心中的喜悦已经按捺不住了.从那以后,同学们不时找出许多问题问我,质疑我的做法和课本的做法,曾有位同学发现课本的例题应有两种情况,而课本只有一种情况……“除了老师讲的、书本写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考方法吗?”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思考方式,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问”上:
著名学者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问"起来呢?
1、大胆的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因此,让学生问起来,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2、善于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3、课外的问。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让学生能真正地"问"起来,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4、创造的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课堂教学活力体现在“猜”上:
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的连结,所以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诱发学生的创选性想象。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菜园里各种蔬菜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先出示种有青菜和白菜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萝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探索非常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的猜测:有的猜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有的猜面积是长边和它高的积,有的猜面积是短边和它的高的积,还有的说想办法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可以算出来……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对学生的思维结果给予必要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想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教学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