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倾听-理解-再倾听表现——“层层深入”式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法

【作者】 刘英华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教工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实际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采取“层层深入式教学模式”可切实提高幼儿参与和体验的程度,体现了音乐欣赏中多感官通道的共同参与。本文对 “层层深入”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法作了介绍,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多感官通道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关键词:层层深入 幼儿音乐欣赏  多感官通道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式的教育,也是塑造完整人格的教育。古往今来,“乐由情起”都是人们对追求音乐真谛的自然流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领域要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让幼儿学会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他们对美的感受与体验。这些教学理论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欣赏活动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一直是音乐传统教学的难点,在幼儿园音乐欣赏中如何让幼儿更好的进入音乐的天地,体验音乐的美,追寻音乐的美呢?在教学中我发现,运用各种感官通道共同参与,运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通过倾听——理解——再倾听表现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一、倾听
  层次目标:这一层次的倾听是初步的,我们旨在使幼儿获得一个初步、完整的音乐形象,粗略了解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其情绪性质,引起幼儿的兴趣。
  1.具体实施:
  (1)对于音乐形象突出、节奏鲜明的作品,在欣赏前教师一般只需作简单的语言引导。
  如欣赏山东省新教材大班下册的《啄木鸟》,这样乐句工整、段落特征、形象明显的作品。我们可以在开始的时候作简单语言引导,接下来幼儿就可以带着简单问题倾听音乐,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尽情联想。
  (2)对于音乐形象不突出,或幼儿在音乐中很难捕捉到已有经验以及幼儿没有与音乐形象相联系的经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想象、游戏、故事等手段促进幼儿感受音乐和音乐想象的丰富性、生动性。
  如在欣赏作品——《骑马》时,由于音乐中形象的描绘了蓝天、白云、羊群、马群,展现出一幅广阔宁静的草原风光。我们就先让幼儿欣赏草原风光片,有这一活动的积累,当幼儿在倾听音乐时,他们就自觉地将音乐和已有经验交融,把自己的体验渗透到表象中去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我们应该注意:
  1.教师要尽量让幼儿完整欣赏音乐,使音乐在他们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影像,便于把握音乐的整体内涵。
  2.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倾听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辅助手段,以免分散幼儿对音乐的注意力,固定住幼儿独特的思维和想象。
  3.允许幼儿自由地感受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产生再次参与聆听的兴趣和期待。
  二、理解
  层次目标:要求幼儿不仅掌握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还能感受及理解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手段。
  这一层次的教学我们就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辅助通道,分析段落,深入的理解与感受,有效地让幼儿走进音乐作品,感受及理解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手段。这里提到的辅助通道包括视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
  1.运动觉地运用:在音乐欣赏中运动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随音乐做动作、唱歌、和简单的打击乐器、一定情景性的游戏等方面。这是一种最常用而且最易为幼儿接受和理解的辅助通道,让幼儿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
  如在欣赏《水族馆》时,我们引导幼儿玩小鱼和水草的游戏,通过游戏中水草舞蹈——小鱼跑来探望水草——水草继续生长——小鱼探望水草并于水草道别,水草收起枝条休息这样一个情节,让幼儿在随乐的动作中感受了曲中ABA’B’的段落结构,以及每一段的不同情趣。
  2.视觉地运用:在音乐欣赏中视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用幼儿理解的图示与图谱表现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
  在欣赏音乐作品《啄木鸟》时,我用四棵苹果树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我巧妙的用听音乐绘制心形树冠来表现第一段音乐的平稳、流畅,又用树干上的三个虫眼表现第二段音乐中跳跃的节奏,幼儿在美术作品的帮助下更形象地感知了曲子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在对曲子的把握上显得更为轻松了。
  3.语言知觉地运用:
  语言知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当地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故事、儿歌进行烘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风格及艺术背景。
  如:聂耳的《金蛇狂舞》是一首情绪欢腾激越的乐曲,象征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B段音乐,有明显的对答乐句,且“越说越短”越说越情绪高昂,使人联想起中国狮舞中狮子争绣球的场面。由于整个曲子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因此在理解的时候我加入了诗歌《闹新春》,让幼儿在按节奏朗诵诗歌的同时,从儿歌的语言节奏中找到曲子所要展现的欢腾激越的乐曲结构。通过文学作品的辅助作用,有效强化幼儿的音乐感受和音乐享受。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我们应该注意:
  1.各种辅助手段的运用要灵活,对于小班幼儿要以运动觉为主,而对于中大班幼儿在理解作品时这几种手段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
  2.在运用辅助手段前教师必须对音乐进行深入的分析,仔细研究各种手段在理解作品时应占的比重,避免盲目累加。
  3.运用辅助通道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时仍要强调以听为主,不要让过多地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让音乐成为“辅助”的“背景”。
  三、再倾听表现
  层次目标: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手段大胆创作表现,同伴间相互合作交流表现乐曲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里要阐明一点,再倾听表现虽然是我所要阐述的最深层次,但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并不是最后才出现的,而是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只要幼儿听了音乐就会有所表现,随着对音乐理解的深入他们的表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对音乐的表现方式主要有: 
  1.让幼儿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感
  对于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来说,音乐总是和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多研究结果都证明身体运动能加强孩子对音乐的把握能力。如在欣赏《水族馆》时,我们请幼儿用各种身体的曲线动作表现他们对一、三段柔和连贯又带有强烈魔幻色彩旋律的感受,幼儿创编出了很多水草舞蹈的形象,在创造性模仿水草随水波舞动的动作时充分释放了自己听音乐后魔幻的感觉,使他们的音乐情商得到很好的提升。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他听音乐后的感受:快乐、伤心还是害怕等等,尽管所听音乐的内涵远非如此。事实上,4岁的孩子就会描述他们听到的音乐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创造新词描绘音乐。如幼儿听了《水族馆》后纷纷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像是仙女来了”、“这听着很黑”。虽然幼儿仅有的词汇不可能完全表现自己对音乐得感受,但随着他们对音乐感受的表达,他们的叙述性词汇会不断增加。
  3.鼓励幼儿用图像记录音乐
  在幼儿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用画画的形式记录节奏和旋律,可以用不同形状如波浪线条作为符号来记录,也可以让幼儿用摆放小珠子或纸片表现他们体会到的节奏韵律。如在欣赏《花儿与蝴蝶》(《梁祝》片断)时我提出:“你们想听听太阳升起的旋律是怎样的吗?如果让你用线条表示你会怎样画?”幼儿在有目的倾听后,有的用上升的直线表示自己的感受,有的用螺旋线记录音乐的旋律……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了问题,并激发了他们用图示进行表象的欲望。
  在这一层次中我们要注意:
  1.我们要为幼儿创造机会,不同的形式都可以成为幼儿表现音乐的手段。
  2.教师要学会解读幼儿,关注他们音乐体验的精彩点,理解他们的独特表现手段。
  3.以幼儿为本,支持幼儿的表现,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释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提出,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以幼儿为本”,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通道,运用“层层深入”教学模式,让他们在愉快而又宽松的欣赏氛围中,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