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抓好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自学能力

【作者】 赵 蕊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37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我一直有很多思考,比如,如何更好的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如何让孩子掌握学习主动权,因此我的脑海里一直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的语文预习才算是有效的?我通过这些年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查找资料,总结出了一些有关预习的方法。今天我就学生自主预习而言,浅谈一下如何抓好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预习习惯、预习有效性
  《礼记 中庸》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意思是说,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预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预习既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预习?
  所谓预习,就是提前学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和学习的效果。
  二、课前预习的好处
  预习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关键,只有会课前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为上好新课做准备。课前预习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一般是“单兵作战”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预习一般有自己独立看书,记笔记来解决问题,长期坚持学习的同学,他们阅读的速度快,思维敏捷,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果孩子做了预习,就会对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把握了重点、难点、听课兴趣就会大大加强。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课前没有计划预习,到了上课往往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听老师讲课云里雾里的,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叫起来一问三不知,还有一些学生是没有好的预习习惯,听课遇到听不懂得地方,才急忙打开课本,飞快地看两眼,再接着听老师讲课。或是拿着课辅书照搬着念和抄写,根本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预习都是无效的。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把不懂得问题列出来,那么这样就会对重难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上课的时候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思维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考、消化从老师那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
  (三)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的效率
  对比看来,学生没有预习去听课,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经过预习去听课,不但听得主动,思路也会与老师同步,预习中遇到的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就能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解,这样听课的效率自然很高。学生通过预习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就会带着问题听讲避免注意力不集中,提高听课效率。上课时,如果老师讲到自己预习的部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听课时如果和自己预习的有出入想想错在哪里?这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水平。
  三、预习的方法
  既然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运用达到预想的效果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学好语文,不要使预习流于形式,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预习语文的好方法:
  (一)通读课文
  预习语文课文时,主要是阅读课文,首先第一遍将课文内容先看一遍,借助本课的插图、每页底部的注脚等最好都不要遗漏,做到大体了解课文意思。其次是要精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朗读,因为朗读不仅可以训练自己的发音、语感,还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学习字词
  在你通读课文的时候,要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子在文中圈画出来,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勾画出来,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然后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和其他同学们一起解决找到答案。
  (三)查找资料
  预习的时候,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就要通过查找和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或网上搜索资料等方式来搜集,以便于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课文,等到上课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养成自学独立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四)简单分析课文
  当你了解课文大概意思以后,就先试着划分层次与段落,并认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把你的质疑和难点列在预习本上,等到上课老师分析课文的时候带着你的问题听讲就会很轻松的解决疑难了。
  四、鼓励趣味预习法,激发预习的兴趣
  趣味性的预习,学生在这样的预习要求下会激发她们预习的兴趣,预习课文时,如果遇到自己很受感动的地方,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在课文旁边,或者笔记本上,课堂上再与同学交流,有助于相互学习。还有贴一贴的方法,发现报纸或者杂志上有自己喜欢的与课文有关的小文章、小图画,可以剪切下来,贴在本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有趣。
  五、注重督查激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作为教师,既然对学生布置了预习,就要求教师应该严格检查,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事后不闻不问,就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的作业,久而久之便不做了。因此要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教师亲自督查。其次充分发挥课代表、组长的职责,做到及时检查及时汇报。最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
  六、用丰富评价方式,促使学生乐于预习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通过预习要让学生把对课文的所感、所悟、所得,让学生学会自地表达出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自学,自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落实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不仅解决了课文学习的基本问题,提高了语文自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一种学习语文的好的方法和习惯,预习有了趣味性,就可以增强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内容思考、消化、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将会对学生的一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