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策略
【作者】 匙宝成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劳动技工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结构的现状,阐述了课程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机械课程教学结构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机械类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机械 课程结构 改革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独自谋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本领,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统包、统分”的教育思想,而是重在教导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为培养机械应用型人才,需要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对机械类课程的改革工作做了一些探讨。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结构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落后,思想观念僵化。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职业技术类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教学上仍不能跳出以老师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感性认识较差。
2.机械课程教材开发滞后,教材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材开发周期长,内容更新速度慢,导致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要求,无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拍。而教材开发的滞后,又影响了教学大纲的制定与颁布,带来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的后果。
3.课程门类多,教材品种数量大。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数量多,课程专业性强。在近10年来的五次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设置调查结果表明,机械类专业的班级类型超过12个、每个专业都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和专门工艺学等8~10门主干课程。
4.机械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就业市场脱节。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与生产的关系具有直接性,即职业技术学校所培养的均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技能人才。因此不仅要求课程目标更为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培养,还要求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落后,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性,相关机械教材的开发滞后,使得机械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习、就业相对独立,与生产实践、就业市场脱节。
二、机械类课程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代需求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研究、开发、生产、维护、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群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而反观传统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机械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与思路
1.改变课程结构传统模式,建立智能化的课程模块。职业学校现行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是结构模式固定、单一。改革课程结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建立高效的课程模块。一是将课程划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与专业实践课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专项能力课程;二是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各部分的基本模块加以优化组合,形成若干个由基本模块拼积成的课程结构系列。这样,就突破了传统课程结构的局限,避免了学用分离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应用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
2.拓展专业岗位群,强化选修课和岗位专门技能训练。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进一步拓展机械类专业岗位群范畴和岗位专门技能训练工作,要求学生除了熟悉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和零件等核心课程外,学校还应根据专业就业市场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等实用性课程。目前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中那种以核心课程包揽全局的单一结构状况,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亟待改革。
(1)开设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就业面,为适应广泛就业打下基础。(2)开设综合性常识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3)综合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技术,为学习者创造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弥补核心课程相对单调的不足。
3.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和促进。改革当前中职学校课程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调整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的关系和比例。其基本思路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开设比例上是3∶3∶4的比例。
4.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功能。要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大力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文化课中推行“任务单导学”,在专业课中推行“项目单导学”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志勇,何倩.中职成才教育的有效式[J].教育与职业.2003.(15).
[2]鄢光辉.“分类教学、分层推进”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3.(2).
关键词:机械 课程结构 改革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独自谋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本领,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统包、统分”的教育思想,而是重在教导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为培养机械应用型人才,需要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对机械类课程的改革工作做了一些探讨。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结构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落后,思想观念僵化。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职业技术类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教学上仍不能跳出以老师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感性认识较差。
2.机械课程教材开发滞后,教材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材开发周期长,内容更新速度慢,导致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要求,无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拍。而教材开发的滞后,又影响了教学大纲的制定与颁布,带来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的后果。
3.课程门类多,教材品种数量大。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数量多,课程专业性强。在近10年来的五次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设置调查结果表明,机械类专业的班级类型超过12个、每个专业都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和专门工艺学等8~10门主干课程。
4.机械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就业市场脱节。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与生产的关系具有直接性,即职业技术学校所培养的均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技能人才。因此不仅要求课程目标更为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培养,还要求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落后,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性,相关机械教材的开发滞后,使得机械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习、就业相对独立,与生产实践、就业市场脱节。
二、机械类课程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代需求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研究、开发、生产、维护、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群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而反观传统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机械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与思路
1.改变课程结构传统模式,建立智能化的课程模块。职业学校现行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是结构模式固定、单一。改革课程结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建立高效的课程模块。一是将课程划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与专业实践课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专项能力课程;二是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各部分的基本模块加以优化组合,形成若干个由基本模块拼积成的课程结构系列。这样,就突破了传统课程结构的局限,避免了学用分离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应用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
2.拓展专业岗位群,强化选修课和岗位专门技能训练。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进一步拓展机械类专业岗位群范畴和岗位专门技能训练工作,要求学生除了熟悉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和零件等核心课程外,学校还应根据专业就业市场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等实用性课程。目前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中那种以核心课程包揽全局的单一结构状况,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亟待改革。
(1)开设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就业面,为适应广泛就业打下基础。(2)开设综合性常识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3)综合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技术,为学习者创造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弥补核心课程相对单调的不足。
3.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和促进。改革当前中职学校课程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调整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的关系和比例。其基本思路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开设比例上是3∶3∶4的比例。
4.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功能。要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大力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文化课中推行“任务单导学”,在专业课中推行“项目单导学”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志勇,何倩.中职成才教育的有效式[J].教育与职业.2003.(15).
[2]鄢光辉.“分类教学、分层推进”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