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
【作者】 刘广全
【机构】 新疆博湖县博湖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正开展着全面改革。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结果。教师讲结论,学生记结论,运用结论解题。至于结果的来历,基本上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不仅导致学生不能知其然,也不懂得与人合作,不懂得如何交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懂得在问题面前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倡开展分组合作性学习。
一、分组合作性学习的含义
1、合作性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或团队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学习方法。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人格的培养,而淡化结果。合作学习是目前西方学校使用得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集体智慧最大化”,强调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友好协商,共同参与任务解决,起到每个成员理解并能完成作业。
2、为什么要开展分组合作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你听我讲”的单向灌输教学,合作仅限于师生之间。教学过程以“告诉”为主,剥夺了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易造成两极分化,造成许多“陪读生”、“掉队生”。教学评价强调常模参考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地位,热衷于分数排队。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人能取得成功,大多数人则注定成为学习的失败者。残酷竞争除了造成学生个体紧张和焦虑等病态心理之外还会导致学生之间紧张冷漠甚至敌对的集体氛围。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有效途径。
二、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每组约为4、5名学生,组内的学生可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可以各抒己见、质疑、探究、创新,从而营造学生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在学习评价中以小组成员的表现和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其目的是使小组内共享学习资源,将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提高。
三、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实现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如在《电热器》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在引起学生对电热器与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辩论时,老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收集的材料中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辩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启示,给他们“航标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学生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小组之外或长时间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的讨论中,促进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以外,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是他们讨论小组中的一分子,比如在排除电路故障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学生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决不代劳。
无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变化,始终是“平等中的首席”,都要始终坚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以及解释评价自己思维结论的权利。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点,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
物理是生活的学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物理教学如果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的话,学生会觉得太理论化、很枯燥,获取知识的面有限,在针对具体生活应用时还是一知半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拓展知识面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里的“事”就是学习任务。
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资料,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分组合作学习作为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将理念变成实践,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曲折艰辛又趣味无穷,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做深入探讨。
一、分组合作性学习的含义
1、合作性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或团队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学习方法。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人格的培养,而淡化结果。合作学习是目前西方学校使用得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集体智慧最大化”,强调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友好协商,共同参与任务解决,起到每个成员理解并能完成作业。
2、为什么要开展分组合作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你听我讲”的单向灌输教学,合作仅限于师生之间。教学过程以“告诉”为主,剥夺了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易造成两极分化,造成许多“陪读生”、“掉队生”。教学评价强调常模参考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地位,热衷于分数排队。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人能取得成功,大多数人则注定成为学习的失败者。残酷竞争除了造成学生个体紧张和焦虑等病态心理之外还会导致学生之间紧张冷漠甚至敌对的集体氛围。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有效途径。
二、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每组约为4、5名学生,组内的学生可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可以各抒己见、质疑、探究、创新,从而营造学生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在学习评价中以小组成员的表现和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其目的是使小组内共享学习资源,将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提高。
三、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实现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如在《电热器》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在引起学生对电热器与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辩论时,老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收集的材料中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辩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启示,给他们“航标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学生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小组之外或长时间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的讨论中,促进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以外,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是他们讨论小组中的一分子,比如在排除电路故障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学生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决不代劳。
无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变化,始终是“平等中的首席”,都要始终坚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以及解释评价自己思维结论的权利。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点,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
物理是生活的学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物理教学如果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的话,学生会觉得太理论化、很枯燥,获取知识的面有限,在针对具体生活应用时还是一知半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拓展知识面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里的“事”就是学习任务。
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资料,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分组合作学习作为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将理念变成实践,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曲折艰辛又趣味无穷,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