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作者】 范普功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中学 276000

【摘要】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表现在要由对死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对生活人的培养上。要在教学中确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教学,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正文】
  现行语文教学新大纲指出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的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发展。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表现在要由对死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对生活人的培养上。要在教学中确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教学,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活的内容。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要和生活沟通,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这是打破语文课堂教学沉闷气氛的第一步。 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特别的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并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还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明确:“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要做到这一步,就须充分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以教材为依托,以生活为背景,营造 一个大语文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语文教学。加大学生阅读的量,接受息信的量。电视、电影,武侠书、言情书、漫画等这些生活现象引入语文课堂。要把语文教学从单纯的语文知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空洞的分析中解放出来。 把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兴趣情感联系起来,教学的内容要入情、入理、入事,通过对个个例子的剖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达生活,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表达的愿望。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活。古人有亦师亦友的说法。现代课堂教学论则认为:“他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意识到自己不是教师,而是把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新课程标准对教师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在课上的定位应是:一是引路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二是服务员,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一切条件。通过耐心的启发,适当的点拨,科学的评价,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依赖性,激励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教师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帮助学生捕捉创造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科学有序的通过阅读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深入领会文章的真谛,循文明象,循文悟道,真正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的方法要活。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有法,又要教无定法。怎样做到这一点?      
  (一)要把教学的目光由结果投向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关注。注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彼此心扉的敞亮和精神相遇,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渗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二)、要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足够和时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参与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必须彻底跳出传统的“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充分扩大学生在课堂内活动中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与无尽的乐趣里完成学习程序,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起深入探究的兴趣 。 
  (三)、要给予科学的学法指导。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中间,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注重反馈,科学的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质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教学与学法科学地融于一体。
  总之,语文教学不管怎样教,怎样学,都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只有目中有人,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样的语文教改才有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搞得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1梁春林;语文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J];时代教育;2004年09期3
  2沈坤林,丁秀娟;语文课外阅读与图书服务[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1年02期
  3张云成;《假如我能行走三天》片段[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3年11期
  4马守营;走出语文课外阅读的困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