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习题课教学感悟
【作者】 蒋洪玲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旺庄侨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习题课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习题课教学中可采用敢于让孩子“下水”; 精心选题,渗透思考策略;成立学习小组,创设生生是老师的课堂等方法来改变习题教学中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下水 选题 小组 激活
笔者经过多年观察发现,目前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甚至基本不动;习题教学针对性不强,对资料上、试卷上的习题不进行取舍和归类,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容量特别大,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了教师的精力,与教学效率存在矛盾;课堂气氛沉闷,类似听报告,学生听课热情缺失。针对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于这些问题也找出了一些对策,以期对同仁们的习题课教学有所启示,具体对策如下:
一、敢于让孩子“下水”
习题课教学,如果老师还是大包大揽,还坚持一讲到底,这样的方式教学效率一定会很低。要学会让学生“下水”练习,错了不要紧,错了再改正印象不是更深刻吗?找到了呛水的感觉,是不是有了经验教训呢?可见要多实践,在实践中既可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不至于对所学知识感到抽象和枯燥,使之深入地学习知识。
二、精心选题,渗透思考策略
现在教辅资料很多,许多老师存在选题不精,甚至根本不选题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疲劳做题,抓不住重点。为了提升习题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交给学生,这样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又可提升教学效率,岂不是一举多得。
例如在复习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我引导学生用倒推法分析: 欲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可知r=C÷2π;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求圆的面积。这道题我们既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又复习了圆的周长公式。
所以我们各位老师都要注意对习题的选择,提高习题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大习题课教学的效率。
三、构建互助学习小组
2400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曾说道:“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笔者平时碰到一些浅显的新授内容,尝试着让学生在组内当老师讲课,不要说还真有很大好处,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自己批改作业。我们只要把做老师(查资料、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让学生“讲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最后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目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在小组讲评前,教师要对小组提出目标。如大约多长时间要解决多少道题目,说出你错误的原因等。等讲评结束后,小组长对调检查错题掌握情况,每个小组被检查的人数不限,最后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并记录下来。这样小组长就会自己想方设法提高小组讲评的速度,会选派本组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做自己的小助手。小组讲评时,如果遇到组内一个都不会的,鼓励派代表到别的组去“取经”。老师也不能“甩膀子”,密切观察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必要时给予帮助。并不时的用一些亲切的话语鼓励表现不错的同学。
四、激活课堂,激发热情
激活课堂,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可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谈谈《圆的的面积》这节课。
圆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剪拼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归纳和概括的;学生自己动手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即πr,宽等于圆的半径即r,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即πr×r=πr2圆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则是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和圆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应用合乎逻辑的思考,推导出来的。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而且使得公式探索的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2.让游戏走进课堂,增强趣味性
做游戏。把游戏引入课堂,寓练习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如“接龙”“开火车”“猫捉老鼠”“钥匙开锁”“过河”等等。
展开小竞赛。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采取“夺红旗”“摘星星”等竞赛活动组织练习,常常会再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但我们不一味地追求多样化,我们的理由是,在众多的方法中应该有一种比较一般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不等于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自行其事,鼓励每个学生具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等于他们可以满足了现状,而拒绝学习新的更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执教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忽略了多样化的另一对立面——优化。学生根据一幅情境图,经过发挥和创造,提出了10多种解决方案,这种现象既带来利的一面,给学生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机会,同时,也为某一些学生过分追求多样化,而钻牛角尖,来个舍易求僻,直接的、容易的方法不选,来个“创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多样化之后的优化应该如何处理最为恰当?有待于我进一步的探索。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看法和思考,巧妙的教学策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我想通过点滴研究与思考,和同仁探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今后做得更好。
关键词:下水 选题 小组 激活
笔者经过多年观察发现,目前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甚至基本不动;习题教学针对性不强,对资料上、试卷上的习题不进行取舍和归类,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容量特别大,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了教师的精力,与教学效率存在矛盾;课堂气氛沉闷,类似听报告,学生听课热情缺失。针对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于这些问题也找出了一些对策,以期对同仁们的习题课教学有所启示,具体对策如下:
一、敢于让孩子“下水”
习题课教学,如果老师还是大包大揽,还坚持一讲到底,这样的方式教学效率一定会很低。要学会让学生“下水”练习,错了不要紧,错了再改正印象不是更深刻吗?找到了呛水的感觉,是不是有了经验教训呢?可见要多实践,在实践中既可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不至于对所学知识感到抽象和枯燥,使之深入地学习知识。
二、精心选题,渗透思考策略
现在教辅资料很多,许多老师存在选题不精,甚至根本不选题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疲劳做题,抓不住重点。为了提升习题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交给学生,这样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又可提升教学效率,岂不是一举多得。
例如在复习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我引导学生用倒推法分析: 欲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可知r=C÷2π;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求圆的面积。这道题我们既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又复习了圆的周长公式。
所以我们各位老师都要注意对习题的选择,提高习题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大习题课教学的效率。
三、构建互助学习小组
2400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曾说道:“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笔者平时碰到一些浅显的新授内容,尝试着让学生在组内当老师讲课,不要说还真有很大好处,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自己批改作业。我们只要把做老师(查资料、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让学生“讲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最后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目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在小组讲评前,教师要对小组提出目标。如大约多长时间要解决多少道题目,说出你错误的原因等。等讲评结束后,小组长对调检查错题掌握情况,每个小组被检查的人数不限,最后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并记录下来。这样小组长就会自己想方设法提高小组讲评的速度,会选派本组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做自己的小助手。小组讲评时,如果遇到组内一个都不会的,鼓励派代表到别的组去“取经”。老师也不能“甩膀子”,密切观察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必要时给予帮助。并不时的用一些亲切的话语鼓励表现不错的同学。
四、激活课堂,激发热情
激活课堂,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可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谈谈《圆的的面积》这节课。
圆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剪拼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归纳和概括的;学生自己动手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即πr,宽等于圆的半径即r,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即πr×r=πr2圆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则是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和圆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应用合乎逻辑的思考,推导出来的。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而且使得公式探索的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2.让游戏走进课堂,增强趣味性
做游戏。把游戏引入课堂,寓练习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如“接龙”“开火车”“猫捉老鼠”“钥匙开锁”“过河”等等。
展开小竞赛。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采取“夺红旗”“摘星星”等竞赛活动组织练习,常常会再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但我们不一味地追求多样化,我们的理由是,在众多的方法中应该有一种比较一般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不等于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自行其事,鼓励每个学生具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等于他们可以满足了现状,而拒绝学习新的更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执教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忽略了多样化的另一对立面——优化。学生根据一幅情境图,经过发挥和创造,提出了10多种解决方案,这种现象既带来利的一面,给学生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机会,同时,也为某一些学生过分追求多样化,而钻牛角尖,来个舍易求僻,直接的、容易的方法不选,来个“创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多样化之后的优化应该如何处理最为恰当?有待于我进一步的探索。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看法和思考,巧妙的教学策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我想通过点滴研究与思考,和同仁探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今后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