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加减”法则
【作者】 史丽丽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作文与初中作文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奏,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作文的引路人,分别承担起不同阶段的作文指导工作,而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衔接上出现的脱节势必会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那么,如何接合这两个独立发展的环节呢?下面我将从“加减乘除”四大方面对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衔接进行探究。
一、加法——强化式衔接
小学与初中作文教学衔接上的“加法”不是指数学上的两数之和,而是针对初中作文比小学作文增加的难度,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使困扰他们的写作难题得以破解。
(一)审题能力需要加强
小学生要求掌握的作文题型不多,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即可。到了初中,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新文体相继进入了写作的范围,作文要求大大提高了。初中生对新题型的难以适应,导致了各种各样审题错误的出现,最常见的为文章体裁混乱和写作范围不清。1、文章体裁混乱。初中生对文体特征的识别能力不强,张冠李戴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学生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有的则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甚至抒情文,弄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文体的鱼目混珠给学生作文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初中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文体辨认方面的技巧。例如如果命题无明确规定,要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性词语。如“谈、说、议、论”等是议论文,“记、叙、游、览”等式记叙文。遇到没有标志性的文题,可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对不限文体的文题,可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对不限文体的文题,要充分分析可以运用的体裁,然后选取一种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文体。2、写作范围不清。小学作文训练旨在肯定、鼓励学生创作,出题者为避免学生因过多的审题错误而降低创作热情,甚少在作文题目上做文章。一些学生步入初中后,仍然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认为作文题目不需要做过多的审查研究。在一次以《雷阵雨前后》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些学生没有审清写作范围,只写雷阵雨前的景象,或者只写雷阵雨后的景象,这样的作文都是文不对题的。初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题目中关键性词语。像上面的“前”、“后”二字都是关键词,它限制了选材的时间和范围。写作时不仅要描写雷阵雨前人们战天斗地的情境,还要描写雷阵雨后雨过天晴,万籁俱新的景象。
(二)布局能力的加强
小学作文的字数要求为三到四百,初中则要求六到七百。这里字数增加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数字本身,它影响了整个行文布局。一篇三四百字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事一理,不管是写议论性文,还是叙事性文,大体都是对一个事件进行描述和议论。但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除非所举例子有非同一般的代表性,否则想再通过写一个事件来表明中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得发展到两事一理或三事一理。所以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要求初中生提高作文的布局能力。这可以从顺序的安排和提纲的编写两方面来努力。1、指导学生安排好文章的叙述顺序。初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启发学生选择不同的叙述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如指导第九册第三单元作文《一件难忘的事》时,一位教师就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叙述方法。课文先写“我”的作文为什么会被叶老修改(起因),再写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以及请“我”到他家做客(经过),最后写叶老对“我”的影响(结果)。学生在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结构了解了之后,加以学习借鉴,文章的条理性大大增强。2、指导学生写提纲。小学的短作文不写提纲也容易成文,但初中作文不写提纲无疑是盖房子不要框架的设计。提纲是行文的依据,那种不加思考,遇文提笔的写作不但不能节省时间,还容易带来表述不清,结构紊乱的后果。学生编写提纲时多动脑筋,写起作文来就避免了随意性。这样写出的作文既不会出现“离题万里”,又避免了“东拼西凑”。
二、减法——提炼式衔接
“减”在数学法则中强调两数之差,指的是原来数目被减少后的所得值。而在小学与初中的作文衔接上,“减”的内涵有所不同,它侧重于在某个整体中,削弱其中一部分的力量,而增加另一部分的力量,使最后所得值不但没有少于原来的数目,反而大大增加。
(一)少一些生搬硬套,追求真情流露
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保证学生的考场作文质量,想出了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策略。他们要求小学生熟读范文,考试时套用格式或抄袭事例即可。而初中作文呼唤真情实感和新颖创作,近几年的中考话题作文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倾向于考察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认识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情感倾向、理性色彩和人文精神。那些胡编乱造、矫揉造作的空话、套话、假话打动不了读者的心。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模仿,但这个模仿绝不是生搬硬套或抄袭。模仿是从某篇文章的命意设譬得到启示,从而萌生新的构思,如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水的坚持不懈、滴水穿石或团结一致、涓滴成海的品格,写《水》便笔随心动,轻松成文。初中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努力彰显个性,以我手写我心,叙述真实的生活体验,抒发真实的内心情感,表达真切的思想感受。
(二)少一些口语,向书面语过渡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构建了一个从口语到书面语的稳妥的过渡形式,强调“口语作文”。“口语作文”遵循学生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帮助小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令小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去接受创作,在小学阶段的作文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学生进入初中后,作文的语言要求大大提升,写作除了要把作文内容表述清楚外,还强调语言流畅、准确、生动,有一定的概括性。这种要求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语使用能力。一方面,初中生可以在仿写和借用句子这两方面进行练习。仿写着重于句子的修辞、句式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而借用句子,如引用古诗词、成语、歌词、格言警句、俗语、学科用语,或者将诗词、歌词、广告、成语等改一两个字则可以使写作的境界获得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帮学生圈点出优美、凝练、含蓄的语句,并写一两句旁批,以此增强学生使用书面语的自信心。持久的训练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初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付诸艰苦的努力。
一、加法——强化式衔接
小学与初中作文教学衔接上的“加法”不是指数学上的两数之和,而是针对初中作文比小学作文增加的难度,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使困扰他们的写作难题得以破解。
(一)审题能力需要加强
小学生要求掌握的作文题型不多,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即可。到了初中,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新文体相继进入了写作的范围,作文要求大大提高了。初中生对新题型的难以适应,导致了各种各样审题错误的出现,最常见的为文章体裁混乱和写作范围不清。1、文章体裁混乱。初中生对文体特征的识别能力不强,张冠李戴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学生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有的则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甚至抒情文,弄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文体的鱼目混珠给学生作文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初中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文体辨认方面的技巧。例如如果命题无明确规定,要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性词语。如“谈、说、议、论”等是议论文,“记、叙、游、览”等式记叙文。遇到没有标志性的文题,可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对不限文体的文题,可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对不限文体的文题,要充分分析可以运用的体裁,然后选取一种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文体。2、写作范围不清。小学作文训练旨在肯定、鼓励学生创作,出题者为避免学生因过多的审题错误而降低创作热情,甚少在作文题目上做文章。一些学生步入初中后,仍然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认为作文题目不需要做过多的审查研究。在一次以《雷阵雨前后》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些学生没有审清写作范围,只写雷阵雨前的景象,或者只写雷阵雨后的景象,这样的作文都是文不对题的。初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题目中关键性词语。像上面的“前”、“后”二字都是关键词,它限制了选材的时间和范围。写作时不仅要描写雷阵雨前人们战天斗地的情境,还要描写雷阵雨后雨过天晴,万籁俱新的景象。
(二)布局能力的加强
小学作文的字数要求为三到四百,初中则要求六到七百。这里字数增加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数字本身,它影响了整个行文布局。一篇三四百字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事一理,不管是写议论性文,还是叙事性文,大体都是对一个事件进行描述和议论。但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除非所举例子有非同一般的代表性,否则想再通过写一个事件来表明中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得发展到两事一理或三事一理。所以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要求初中生提高作文的布局能力。这可以从顺序的安排和提纲的编写两方面来努力。1、指导学生安排好文章的叙述顺序。初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启发学生选择不同的叙述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如指导第九册第三单元作文《一件难忘的事》时,一位教师就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叙述方法。课文先写“我”的作文为什么会被叶老修改(起因),再写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以及请“我”到他家做客(经过),最后写叶老对“我”的影响(结果)。学生在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结构了解了之后,加以学习借鉴,文章的条理性大大增强。2、指导学生写提纲。小学的短作文不写提纲也容易成文,但初中作文不写提纲无疑是盖房子不要框架的设计。提纲是行文的依据,那种不加思考,遇文提笔的写作不但不能节省时间,还容易带来表述不清,结构紊乱的后果。学生编写提纲时多动脑筋,写起作文来就避免了随意性。这样写出的作文既不会出现“离题万里”,又避免了“东拼西凑”。
二、减法——提炼式衔接
“减”在数学法则中强调两数之差,指的是原来数目被减少后的所得值。而在小学与初中的作文衔接上,“减”的内涵有所不同,它侧重于在某个整体中,削弱其中一部分的力量,而增加另一部分的力量,使最后所得值不但没有少于原来的数目,反而大大增加。
(一)少一些生搬硬套,追求真情流露
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保证学生的考场作文质量,想出了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策略。他们要求小学生熟读范文,考试时套用格式或抄袭事例即可。而初中作文呼唤真情实感和新颖创作,近几年的中考话题作文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倾向于考察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认识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情感倾向、理性色彩和人文精神。那些胡编乱造、矫揉造作的空话、套话、假话打动不了读者的心。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模仿,但这个模仿绝不是生搬硬套或抄袭。模仿是从某篇文章的命意设譬得到启示,从而萌生新的构思,如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水的坚持不懈、滴水穿石或团结一致、涓滴成海的品格,写《水》便笔随心动,轻松成文。初中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努力彰显个性,以我手写我心,叙述真实的生活体验,抒发真实的内心情感,表达真切的思想感受。
(二)少一些口语,向书面语过渡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构建了一个从口语到书面语的稳妥的过渡形式,强调“口语作文”。“口语作文”遵循学生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帮助小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令小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去接受创作,在小学阶段的作文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学生进入初中后,作文的语言要求大大提升,写作除了要把作文内容表述清楚外,还强调语言流畅、准确、生动,有一定的概括性。这种要求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语使用能力。一方面,初中生可以在仿写和借用句子这两方面进行练习。仿写着重于句子的修辞、句式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而借用句子,如引用古诗词、成语、歌词、格言警句、俗语、学科用语,或者将诗词、歌词、广告、成语等改一两个字则可以使写作的境界获得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帮学生圈点出优美、凝练、含蓄的语句,并写一两句旁批,以此增强学生使用书面语的自信心。持久的训练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初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付诸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