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设良好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 张文红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专家们曾这样断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理卫生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题。所以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一代。“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心理品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家长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失衡。同时,成年人心理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很多时候他们会把一些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和打击,原本脆弱的心会变得更脆弱。
其次,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溺爱和保护,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间长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攒积的多了,孩子就会自卑,心情压抑,所有的这些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
再者,部分孩子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这些都会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没有亲近的人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作为家庭和学校,都有重大的责任。下面先从家庭层面分析:
一、父母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少儿时期的一些经历有关,作为家长,假如忽视了孩子在成长时期的心理问题,任由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或是心理问题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即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与孩子的成长不同步,即:孩子不断成长,家长原地踏步。家长整天忙工作,忙应酬,不懂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出现了问题。
2.对孩子的发展采取的教育管理“过粗”或“过细”。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常常给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孩子一旦无法达到,就采取严厉的惩罚;也有的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3.忽视教育的特点,随意性大,无计划性。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少长远规划,“走一点看一步”的心理比较明显,他们对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的认识,教育孩子时随意性较大。或是把教育都寄希望于学校,淡化了在教育上家庭教育的功能;或是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通”,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4.父母自身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后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作为家长,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方法有:①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时候,知识贫乏,生活经验少,此时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导者、照顾者、呵护者;孩子长大后,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看法,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时父母的角色应该转变成孩子的顾问、合作者和朋友。
2 .正确对待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指点他们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学会经常帮孩子分析学习上成功、失败的原因,为他们树立信心,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会离成功更近些。
3.正确掌握好批评和表扬的分寸。
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适时,不能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我们最好是当着众人的面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到光荣,而想到以后也要这样去做。批评也要注意时间、地点、方式。我们批评孩子要避开众人,避开吃饭的时间,对于孩子的问题要简单明了,不能啰啰嗦嗦、说个没完没了,更不能说过头的语言、侮辱性的语言、标签式的语言。
4.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中国的父母还应该向西方的父母学习,经常性地把对孩子的爱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另外孩子容易感到“皮肤饥饿”,需要得到父母的拥抱和抚摸,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怀抱和双手让孩子感到爱的满足。
二、作为学校和教育者,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追求教育目标,在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参加活动。在快乐中增加活动体验,在学校中获得他人认可与赞赏的快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他们调整。所以学校教育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努力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
2.营造优美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3.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榜样作用,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总之,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我们期望的成功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多的角色应该是益友,导师,引导、培养、帮助、检验、肯定他们,也肯定自己,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幸福阳光!
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家长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失衡。同时,成年人心理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很多时候他们会把一些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和打击,原本脆弱的心会变得更脆弱。
其次,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溺爱和保护,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间长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攒积的多了,孩子就会自卑,心情压抑,所有的这些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
再者,部分孩子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这些都会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没有亲近的人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作为家庭和学校,都有重大的责任。下面先从家庭层面分析:
一、父母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少儿时期的一些经历有关,作为家长,假如忽视了孩子在成长时期的心理问题,任由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或是心理问题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即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与孩子的成长不同步,即:孩子不断成长,家长原地踏步。家长整天忙工作,忙应酬,不懂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出现了问题。
2.对孩子的发展采取的教育管理“过粗”或“过细”。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常常给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孩子一旦无法达到,就采取严厉的惩罚;也有的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3.忽视教育的特点,随意性大,无计划性。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少长远规划,“走一点看一步”的心理比较明显,他们对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的认识,教育孩子时随意性较大。或是把教育都寄希望于学校,淡化了在教育上家庭教育的功能;或是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通”,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4.父母自身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后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作为家长,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方法有:①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时候,知识贫乏,生活经验少,此时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导者、照顾者、呵护者;孩子长大后,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看法,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时父母的角色应该转变成孩子的顾问、合作者和朋友。
2 .正确对待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指点他们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学会经常帮孩子分析学习上成功、失败的原因,为他们树立信心,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会离成功更近些。
3.正确掌握好批评和表扬的分寸。
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适时,不能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我们最好是当着众人的面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到光荣,而想到以后也要这样去做。批评也要注意时间、地点、方式。我们批评孩子要避开众人,避开吃饭的时间,对于孩子的问题要简单明了,不能啰啰嗦嗦、说个没完没了,更不能说过头的语言、侮辱性的语言、标签式的语言。
4.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中国的父母还应该向西方的父母学习,经常性地把对孩子的爱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另外孩子容易感到“皮肤饥饿”,需要得到父母的拥抱和抚摸,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怀抱和双手让孩子感到爱的满足。
二、作为学校和教育者,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追求教育目标,在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参加活动。在快乐中增加活动体验,在学校中获得他人认可与赞赏的快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他们调整。所以学校教育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努力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
2.营造优美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3.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榜样作用,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总之,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我们期望的成功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多的角色应该是益友,导师,引导、培养、帮助、检验、肯定他们,也肯定自己,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幸福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