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武银平
【机构】 甘肃省临潭县羊沙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要从启蒙时期抓起。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细胞成长和智能发展很迅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要培养小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要从启蒙时期抓起。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细胞成长和智能发展很迅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性不应该扼杀,而应该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自身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探索,去操作。教师要服从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而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说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成功为载体,给予学习数学的“满足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数学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设计活动时,要根椐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丰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久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小商店”实践活动课中,用“买卖东西”的游戏,将学生带进一个现实的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课前老师就给每一位同学都分好工,一个同学当售货员,一个同学当垃圾回收员,其余同学当顾客,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低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情感波动大,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和物,都愿意试一试,探个究竟,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失败,丧失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要知道,谁都会对成功的事情感兴趣,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儿童更不例外。因此,身为教育者,就必须随时随地的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评价的方式等,乃至自己的一点一滴的教学行为上,都需渗透“成功教学”,注意激励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让他们一次又一次接受成功的同时,体验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学生终究是学生,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目光来衡量他们的对与错,以数学家的标准来判断他们的对与否。应摘掉“近视镜”,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每道题、一句话,甚至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中去发现学生求知的闪光点,做一名“千里眼、顺风耳”,于细微中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以成功为载体,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愉悦其整个身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和科技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小学数学的课堂开始,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小学数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要培养小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要从启蒙时期抓起。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细胞成长和智能发展很迅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性不应该扼杀,而应该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自身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探索,去操作。教师要服从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而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说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成功为载体,给予学习数学的“满足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数学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设计活动时,要根椐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丰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久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小商店”实践活动课中,用“买卖东西”的游戏,将学生带进一个现实的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课前老师就给每一位同学都分好工,一个同学当售货员,一个同学当垃圾回收员,其余同学当顾客,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低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情感波动大,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和物,都愿意试一试,探个究竟,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失败,丧失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要知道,谁都会对成功的事情感兴趣,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儿童更不例外。因此,身为教育者,就必须随时随地的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评价的方式等,乃至自己的一点一滴的教学行为上,都需渗透“成功教学”,注意激励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让他们一次又一次接受成功的同时,体验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学生终究是学生,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目光来衡量他们的对与错,以数学家的标准来判断他们的对与否。应摘掉“近视镜”,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每道题、一句话,甚至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中去发现学生求知的闪光点,做一名“千里眼、顺风耳”,于细微中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以成功为载体,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愉悦其整个身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和科技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小学数学的课堂开始,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小学数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