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多措施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
【作者】 蔡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乡初级中学
【摘要】 要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多添措施,特别要把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调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发挥出主体自我建构知识的作用,我们才能完成高效课堂的建设大任。【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性 提高 措施
【正文】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课改喊得最热门的口号,高中物理也在这片呼声中想方设法,为其觅策略、添措施。但因高考“应试”压力,很多教师不敢“创新”---轻易尝试别的教学方法,只能惯用题海战术。殊不知,这种方法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学习主体的主动作为,仅靠教师一厢情愿地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由此可想这双边活动如何开展,其效度又能如何?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与学生共同建造有效课堂。下面,我结合多年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一、教学语言生动风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的互动交流,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教学用语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要像磁石能吸引注意,要像春雨能润化心田,要像鼓点能振奋人心。在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做到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知道,高中物理虽然也来自生活,但抽象性强,很多需要空间想象能力,这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一些成绩较差学生因无法体验学习成功而兴趣渐失。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入门难度,通过打比方或形象比喻,让学生理解更容易更深刻。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通过这样解释,学生自然就容易理解,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有了,其主动性也就增强了。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大话”学生静。这种模式教学最大后遗症就是学生没有主动性,被“灌”成接受型学习人了,没有人教,便不会学了。这无疑又给师生共同建造有效课堂提出了难度。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用灵活多样的教的方法唤起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动起来学物理。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和培养,思维才能舒展而驰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把教学任务完成,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也不理精妙的课堂生成,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比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思维创新成果漠视了。这是极为不可取的。我认为,要鼓舞激励学生揭晓观点,培育质疑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习的起点,不能随意破耗,打击其积极性。例如,在“自由落体行为”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自由落体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如何证实呢?”有一同学提出用摄影的法子,另一同学马上就问摄影机应装在哪里?所以,我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像课堂”,只要学生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乐趣,我们可让他们自己去进修或第二节课再补讲。因为,学生兴趣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有了,知识学到没有,只是时间问题了。
三、加强实验操作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的有效方法。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运用趣味实验激发探索欲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中,通过对一些感性材料的接触和研究,能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理性思考。特别是源于生活的趣味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思索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运用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既可先演示后实验,也可先设计后实验,或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动量与冲量”可以先演示后实验,测定“力的分解与合成”可以先设计后实验,测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说明书完成。当然,为了让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除了运用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外,还可以灵活地将一些教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防止演示实验使学生“迷信权威”。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实验时间不限制,实验室随时开放,只要学生有时间,就可以进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实验,能按照自己的方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起到“激思促趣”效果。
方法决定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要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必须多添措施,特别要把学生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有主人翁精神和态度,能发挥出主人翁的作用,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为此,教师除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灵活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更融洽,与学生共同撑起高效课堂的建设大任。
参与文献:
[1]斯卡特金主编,中学教学论——当代教学论的几个问题(赵维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邓干成,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初探[J].物理教师,2004.4。
[3]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作,2005.10。
[4]黄洪,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热情[J].中学物理,2002.7
一、教学语言生动风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的互动交流,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教学用语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要像磁石能吸引注意,要像春雨能润化心田,要像鼓点能振奋人心。在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做到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知道,高中物理虽然也来自生活,但抽象性强,很多需要空间想象能力,这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一些成绩较差学生因无法体验学习成功而兴趣渐失。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入门难度,通过打比方或形象比喻,让学生理解更容易更深刻。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通过这样解释,学生自然就容易理解,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有了,其主动性也就增强了。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大话”学生静。这种模式教学最大后遗症就是学生没有主动性,被“灌”成接受型学习人了,没有人教,便不会学了。这无疑又给师生共同建造有效课堂提出了难度。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用灵活多样的教的方法唤起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动起来学物理。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和培养,思维才能舒展而驰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把教学任务完成,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也不理精妙的课堂生成,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比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思维创新成果漠视了。这是极为不可取的。我认为,要鼓舞激励学生揭晓观点,培育质疑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习的起点,不能随意破耗,打击其积极性。例如,在“自由落体行为”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自由落体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如何证实呢?”有一同学提出用摄影的法子,另一同学马上就问摄影机应装在哪里?所以,我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像课堂”,只要学生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乐趣,我们可让他们自己去进修或第二节课再补讲。因为,学生兴趣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有了,知识学到没有,只是时间问题了。
三、加强实验操作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的有效方法。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运用趣味实验激发探索欲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中,通过对一些感性材料的接触和研究,能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理性思考。特别是源于生活的趣味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思索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运用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既可先演示后实验,也可先设计后实验,或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动量与冲量”可以先演示后实验,测定“力的分解与合成”可以先设计后实验,测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说明书完成。当然,为了让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除了运用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外,还可以灵活地将一些教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防止演示实验使学生“迷信权威”。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实验时间不限制,实验室随时开放,只要学生有时间,就可以进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实验,能按照自己的方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起到“激思促趣”效果。
方法决定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要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必须多添措施,特别要把学生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有主人翁精神和态度,能发挥出主人翁的作用,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为此,教师除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灵活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更融洽,与学生共同撑起高效课堂的建设大任。
参与文献:
[1]斯卡特金主编,中学教学论——当代教学论的几个问题(赵维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邓干成,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初探[J].物理教师,2004.4。
[3]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作,2005.10。
[4]黄洪,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热情[J].中学物理,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