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实施开放教学,放手让学生学语文

【作者】 胡舒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镇青岩学校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教师“掌控”过多,导致学习主体能动作用减弱,成为知识的容器。实施开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回归主人翁地位,敢想、敢说、敢画、敢写,在自主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 开放教学 实施 放手
【正文】传统语文课堂,封闭式教学,教师管得过多,说得过多,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说和写,没有创造性的想象,没有放开束缚的思考,一切行为都在教师预先设计的“掌控”之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了课堂主角,教师变成了服务者、组织者。这种变化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成为知识自我建构的决定者,敢想、敢说、敢画、敢写,在自主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放手让学生学语文。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长期的“应试”只求标准答案的教育,使学生养成了“怕思考”、“怕出错”、“怕批评”的学习态度,形成了“我不思考我就不会出错”的学习思想,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安分守纪”地坐在那里等老师讲课。这种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会主动思考、质疑,就连问题意识也不会形成。所以,我们要善于激励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敢想,放开束缚、自由地、毫无顾及地尽情地去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地想,不合理的想都可以,因为有“想”便可启动思维、锻炼思维,让思维更灵动灵活。今天没有思考成果,明天就会有想象创意。老师们,只要我们有信心,坚持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终究会让学生绽放思维之花。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培养观察能力
  “看”也是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去观看、观察,发现语文现象,找到语文材料,获得感性知识。这不仅可以加强语文储备,丰富语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视野。教学中,很多教师担心学生“看不出名堂”而又耽搁时间,就忽略了这种语文实践,这种作法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还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去“看”、去观察,在“看”的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培养表达能力
  “说”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学生会不会说,能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身观点,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作为肩负培养责任的语文教学,必须为此埋单,不光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还要结合平时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结合学生答问、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把思维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在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让很多学生不想说,不敢说,害怕说错、说不好。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思想解围”、“精神松绑”,创设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和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多激励赏识,通过“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写”,培养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为此感到头痛,认为努力不会带来好效果,于是就不想教和不及时的批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由于得不到好的“教”也写不出好的“果”来,感受不到写作乐趣也就不想写,久而久之,“谈写色变”也就发生了。虽然作文难教,但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人基本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克服,再难也要想办法进行攻关,让学生掌握好这项本领。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将写作训练融于阅读教学之中,读写结合,由写句到写段写篇,层层推进,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写作中,由写事到写人写景,由写看得见的到写想得到的,再慢慢加上自己情感。而且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先说后写,找到写作顺序,突出写作要求。在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励学生写作欲望,让学生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陈钰枢,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凸显“听说读写”——以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1.5。
  [2]彭剑飞、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