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作者】 张亚楠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三中学
【摘要】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的表现欲,适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表现欲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关键词】初中生 教育教学 学习效果 心理特征 心理需要 表现欲 激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虽完成了,但学生的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呢?由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一、消除学生不善表现的心理障碍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现观,激活表现欲望
初中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牵引,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切莫错失课堂参与的良好机会。
2.形成宽容的评价机制,保护表现欲望
初中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中形成宽 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能互相嘲笑,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时,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放弃绝对权威,而以诱导、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并表扬学生发言中的某些亮点,或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赞佩,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学的表现活动中去。
3.设置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情境,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 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保证,并在情景上创造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大讲特讲,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表现;有时班上极少数爱举手的同学老是强着发言,把机会都占了,那么他人就没有机会了,因而机会还包括份额的合理分配。教师要保护欲望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的显示自己的价值。
二.突破教学陈规,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1.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 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2.注重提问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形成结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是要有社努深入性。对于深入性的阐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够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励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一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华,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的参与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需动脑的“问题”,这种提问时肤浅的,这种参与也就停于表面。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参与,教师提问就必须剥去华丽的外衣,去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和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3.教学活动要多样化。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但这种一问一答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形成某种交流,学生参与的面不广。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成了必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可以采取听说读写训练,采取讨论、演讲、研讨等方法,这些教学手段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有针对性,可行性,才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
二.重点把握教学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怎样把握教学过程,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呢?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情境导入时,教师可以精选一部分优秀作品让学生观摩,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刺激,更重要的是启迪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教师应充分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自主学习与创作的潜能和热情。学生心中一旦有了一种创作与表达的强烈欲望,他就有了想动手尝试并想做出好作品的想法。
二是因材施教,鼓励尝试。在学生实践中,难免出现操作错误,一些学生因失误过多而出现失落、烦躁情绪,往往容易放弃,老师应在关键时刻,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进步。而对于顺利完成作品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更新颖、更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心中所想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是推动交流,表现自我 交流制作经验和评价展示作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张扬学生个性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通过作品的展示、相互评价、教师建议等多种方式,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汲取灵感,并通过展示过程释放自我,积累勇气和力量,一点点不惧人前,一步步走到前台。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便能反映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也能反映是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因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应当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