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作者】 鲁光远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花园小学校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在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通过人文教育,进行人文关注,使之人格得以健全,精神得以提升,道德得以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关怀 注重
【正文】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目标指向“应试”。新课改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提升,是为培养具有个性良好、人格健全、体魄健康的的人打基础。也就是说在发挥语文工具性教育的同时,更注重人文性教育,强调学生人文关怀。特别是现在各种思潮侵袭,很多学生人性异化、性格扭曲、道德沦丧,在这种背景下,实施人文教育,重拾人文关怀,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更有必要。语文作为奠基学科中的重要一门,更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持续发展。
  一、关注学生生命
  人文关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引导学生开掘汉语言的人文价值过程,让学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生存方式。而这一切,都必须以生命存在为前提。因为有了生命,有了健康的体魄,这一切才有意义。所以,人文关怀的着力点,那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 在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过程中,通过文章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会生活的不易,人类生存的艰辛,学生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珍重生活,让学生体会生命之美,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珍惜生活,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困难。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重与珍惜,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学习海伦凯乐的著名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者《重塑生命》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与生活的意义,从而学生才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二、关注学生情感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关注学生情感,不仅能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实施人性关怀,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语文学科,不需要另辟新径,就可利用课文本身。因为它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蕴含其中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人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肇一笑去忧去喜。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精神洗礼。
  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就是要求以课文为载体,不“借题发挥”,也不“离本研究”,只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品读中的独特体验,作好价值取向的引领,也就是以社论主义核心体系为标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实际教学中,也就是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并在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点燃情感火花,达成“三维目标”。
  三、关心学生生活
  人文关怀要关注学生生命,理应从生活着手,重点放在学习生活上。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以和蔼的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的文学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发挥主体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将语文教学课文作为剧本素材,让学生通过表演其中的人物,来深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使学生受到高尚品质的熏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例如 教学《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夏洛克、安东尼奥与鲍西亚,学生通过背诵文中的台词,并附加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呈现人物之间的厉害冲突关系,达到对所学文章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达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人们品格的塑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尊重学生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甚至缺点,我们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统一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看到学生优点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缺点。因为学校是学生犯错的地方,是学生把不足变成长处地培养阵地。一个好教师,总是把学生不足当成资源,给予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用人文精神去关怀,激发他们珍视不足,发展不足,向优秀进军。对于差生、后进生要一视同仁,学会欣赏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取得的进步,减少利用过激的语言来激怒学生的现象发生,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情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说教,用人文关怀的精神来抚慰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是一门智慧学科,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智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感受到人文关怀,在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人格得以健全,精神得以提升,道德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添惠,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当代教育科学,2007.9。
  【2】文海山,中学语文人文关怀之我见,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3.5。
  【3】陈有新,人文关怀: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调,中国教师报,2003.7。
  【4】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