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应发挥的作用
【作者】 白琳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望京小学
【摘要】情境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要目的性,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也是历史学习的意义。【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学习方式转变
【正文】
情境是知识的附身,也是教学的平台,更是师生课堂到互动交流的“话资”。情境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在于它在具有多种重要作用。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情境更是人们的极宠和热衷。初中历史运用情境教学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众多情境教学中,也不乏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情境设计,花哨多、内容少;活动多,收效微。这显然不是我们课改想要的,创设情境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虽词浅意单,但话丑理端。
一、情境设计要能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没有浓厚兴趣作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就是纸上空谈。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种服务首要任务就应体现为一种激发、一种发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自我教育。为此,我们创设的情境要具有趣味性或实用性、生活性,让学生感觉历史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值得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兴趣得到激发与培养,从而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设计要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历史教学,注重教师的讲,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历史、宣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得到了否定,是教师应着力转变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新课改不再强调教师主体,而是发生了质的转变,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学生“地位”发生变化,学习方式也理应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所以,教师创设情境也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其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三、情境设计要能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达成
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为目标达成而产生,为目标达成而终结。在活动情境中,教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所以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 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创设活动情境时,需要教师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活动越大,学生参与就越容易“跑调”。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既要让活动新颖有趣又要让知识教学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四、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创设情境不是千篇一律,我们要根据目标和学生实际,把知识寓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感受情境的过程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获得有中国特色知识和情感熏陶。因而设计的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获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发展。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教学七年级下期的《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创设“小老师”上课的情境,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的任务;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教学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让学生“有法可依”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历史教学不能把知识传授放在首位,应把知识巧妙的寓于情境中,通过情境的激趣煽情和知识润滑包装,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才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发展,获得良好历史素养的滋润。
参考文献:
【1】杨翠荣,《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究》, 2011.3。
【2】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2006.5。
【3】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
情境是知识的附身,也是教学的平台,更是师生课堂到互动交流的“话资”。情境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在于它在具有多种重要作用。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情境更是人们的极宠和热衷。初中历史运用情境教学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众多情境教学中,也不乏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情境设计,花哨多、内容少;活动多,收效微。这显然不是我们课改想要的,创设情境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虽词浅意单,但话丑理端。
一、情境设计要能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没有浓厚兴趣作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就是纸上空谈。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种服务首要任务就应体现为一种激发、一种发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自我教育。为此,我们创设的情境要具有趣味性或实用性、生活性,让学生感觉历史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值得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兴趣得到激发与培养,从而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设计要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历史教学,注重教师的讲,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历史、宣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得到了否定,是教师应着力转变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新课改不再强调教师主体,而是发生了质的转变,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学生“地位”发生变化,学习方式也理应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所以,教师创设情境也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其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三、情境设计要能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达成
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为目标达成而产生,为目标达成而终结。在活动情境中,教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所以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 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创设活动情境时,需要教师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活动越大,学生参与就越容易“跑调”。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既要让活动新颖有趣又要让知识教学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四、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创设情境不是千篇一律,我们要根据目标和学生实际,把知识寓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感受情境的过程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获得有中国特色知识和情感熏陶。因而设计的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获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发展。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教学七年级下期的《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创设“小老师”上课的情境,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的任务;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教学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让学生“有法可依”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历史教学不能把知识传授放在首位,应把知识巧妙的寓于情境中,通过情境的激趣煽情和知识润滑包装,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才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发展,获得良好历史素养的滋润。
参考文献:
【1】杨翠荣,《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究》, 2011.3。
【2】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2006.5。
【3】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