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生成性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曾吉祥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金龙乡金龙中学 552107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样看来,无论是大纲还是新课程改革,都迫切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提上日程,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走出语文教学的简单化、知识化和模式化格局。【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而自主构建的教学特性。因而生成性已经是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即我们在课堂中除了关注课前备课所制定学习目标外,还应特别注意预设之外的一些课堂表现,诸如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提问与回答、教学思路、教学程序等等。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 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 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 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 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 成为一个研究 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 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 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 里还是死板的, 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 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 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 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 生总结出几点:
(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
(2)黄花与词意相合, 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
(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 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 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 《包身工》 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 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 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 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 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 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 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 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 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 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 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 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 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 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 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 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从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目标设定要求学生应该在五方面获得发展,最高要求即是发现?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随着问题解决过程的展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他们的认知策略和认知技能都会得到慢慢发展,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可以使文学作品人文性得到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似乎在这一环节上凸现了它的功效。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 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 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 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 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 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 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 可以借题发挥, 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但解决了问题,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 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 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 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 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 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 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 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 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 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 办法, 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