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抓好预设与生成,构建有效课堂
【作者】 吴涛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镇茶盘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要建构有效课堂,只有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达成预设目标,这样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变为现实。【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设 生成 有效课堂
【正文】课堂虽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教师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结果。其中,预设是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没有高效率的课堂;生成是预设的拓展与补充,是意料之内的超越,更是意料之外的天成。小学语文教学要建构有效课堂,就必须抓好预设与生成两大资源,使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育作为计划、有目的的育人活动,必须有准确的、科学的预见及其实施方案,即教案,这样才能让有效课堂构建成为现实。为此,教师应从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三个方面着力,精心设计,全面把握教材重点,充分估计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强预设,酝酿生成。
(一)准确把握教材,恰当制定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备课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把内容内化为适合自身教和学生学的材料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更要对教材、教师用书、课程标准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读出教材的字面之意和弦外之音,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有了目标,教师才能真正酝酿,预见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成”。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背景知识。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满足学生“一碗水”需求,教师必须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能仅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更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圆明园以前地繁华与美丽。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之感。
(三)全面了解学情,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双边活动,仅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就想构建有效课堂,只能说是一厢情愿。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知识的自我建构者,他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学习状态等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都会影响有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我们在预设之际,必须全面了解学情,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预见和设计有效解决方案。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知识有快有慢和个别问题的横纵拓展等因素,我们又不能把课堂安排过于紧凑,要有弹性空间。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空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预设无限超越。
(四)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丰富的资源不仅能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更能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驰骋。这样,就更有利于促进课堂生成。
二、抓住生成,及时运用
预设是课堂有序进行的依据,但课堂是发展变化的,时时都有教育之机和新的资源生成。但这些生成往往不可预约,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课堂,擦亮慧眼,敏锐捕捉,及时发现,迅速抓住,有效运用。这样才能使一个有价值的、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小生成”放大,成为全班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预设得到升华和拓展,获得更多意义。例如教学《最佳的路径》时,一个学生问道:“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请问裁判是谁?”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很多教师和我一样,预设时怎么都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关系到课文中的一个价值观问题,所以我就引导学生探讨这个评价裁判到底是谁的话题。
三、用好生成,升华预设
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个别学生思维的“无限漫游”,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即使我们教师预设再周详,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意外情况。但这不说明教学就不需要预设,相反,更需要我们作更充分的准备。但都只是实际教学的一种依据和主线,不是全部,也不能成为全部。因为,如果预设过多,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减少,就不能彰显教育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价值魅力。所以,我们在注重捕捉随机生成教学信息的同时,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有意义的问题,善于盘活教学资源,巧妙地加以引领与启迪,促使课堂预设升华。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有人说,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开发和创新,这一程需要我们再次用好资源,促进预设更加完善。
总之,有效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结合,这二者相互促进,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达成预设目标。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二者关系,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有计划地在预设中留有弹性和留白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从容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开展教学。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又要大加鼓励和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安排上来。也就是说预设是“纲”,生成是“目”,只有“纲举”“目张”,才能共同建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训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旭远,论生成性教学[J].福州:福建教育,2004.7。
[3]翁光明,教学生成的方法论思考[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4.10。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育作为计划、有目的的育人活动,必须有准确的、科学的预见及其实施方案,即教案,这样才能让有效课堂构建成为现实。为此,教师应从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三个方面着力,精心设计,全面把握教材重点,充分估计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强预设,酝酿生成。
(一)准确把握教材,恰当制定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备课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把内容内化为适合自身教和学生学的材料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更要对教材、教师用书、课程标准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读出教材的字面之意和弦外之音,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有了目标,教师才能真正酝酿,预见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成”。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背景知识。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满足学生“一碗水”需求,教师必须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能仅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更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圆明园以前地繁华与美丽。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之感。
(三)全面了解学情,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双边活动,仅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就想构建有效课堂,只能说是一厢情愿。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知识的自我建构者,他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学习状态等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都会影响有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我们在预设之际,必须全面了解学情,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预见和设计有效解决方案。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知识有快有慢和个别问题的横纵拓展等因素,我们又不能把课堂安排过于紧凑,要有弹性空间。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空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预设无限超越。
(四)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丰富的资源不仅能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更能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驰骋。这样,就更有利于促进课堂生成。
二、抓住生成,及时运用
预设是课堂有序进行的依据,但课堂是发展变化的,时时都有教育之机和新的资源生成。但这些生成往往不可预约,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课堂,擦亮慧眼,敏锐捕捉,及时发现,迅速抓住,有效运用。这样才能使一个有价值的、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小生成”放大,成为全班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预设得到升华和拓展,获得更多意义。例如教学《最佳的路径》时,一个学生问道:“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请问裁判是谁?”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很多教师和我一样,预设时怎么都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关系到课文中的一个价值观问题,所以我就引导学生探讨这个评价裁判到底是谁的话题。
三、用好生成,升华预设
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个别学生思维的“无限漫游”,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即使我们教师预设再周详,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意外情况。但这不说明教学就不需要预设,相反,更需要我们作更充分的准备。但都只是实际教学的一种依据和主线,不是全部,也不能成为全部。因为,如果预设过多,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减少,就不能彰显教育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价值魅力。所以,我们在注重捕捉随机生成教学信息的同时,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有意义的问题,善于盘活教学资源,巧妙地加以引领与启迪,促使课堂预设升华。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有人说,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开发和创新,这一程需要我们再次用好资源,促进预设更加完善。
总之,有效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结合,这二者相互促进,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达成预设目标。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二者关系,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有计划地在预设中留有弹性和留白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从容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开展教学。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又要大加鼓励和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安排上来。也就是说预设是“纲”,生成是“目”,只有“纲举”“目张”,才能共同建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训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旭远,论生成性教学[J].福州:福建教育,2004.7。
[3]翁光明,教学生成的方法论思考[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