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杨长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偏重形式,在具体应用时,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没有追问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实施的本质问题。本文从实际的物理教学需要,适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科学的分组,并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旨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实现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目标,改变被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索并实现新课标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初中物理 合作学习 教学 小组
【正文】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背景下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也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以合作为基本形式, 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队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开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是至关重要的。小组成员间结构的合理性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采取较多分组方法是:首先确定每组人数大致为4——5人。其次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能力层次、性别等,进行平均的搭配的分组,使各小组都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水平均等的小组。最后小组自己确认或老师委派的方式选派首任组长。
当然分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还可以按学生的智力水平或能力层次,分为不同等级的小组,使每个小组之间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差异。这种小组有以下优点:因成员水平和能力相近,合作和交流比较容易;可以选择本小组最适合的问题进行学习,容易取得成功。
不管采取哪种分组方法,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哪种分组更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就采取哪种方法。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职责要明确
小组内没有组织者,学生的讨论过于随意,爱说的学生就多说,不爱说的学生就少说,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言不发。在小组内,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这样不仅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例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上面提到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没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三、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忽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一,分组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意愿。在分组时可适当采取自愿原则,即教师不干预学生的分组过程,学生自愿组合。按照这种原则分组,通常是个性相近的学生在一组,讨论问题时学生相互交流较多,积极性较高。不过由于学生在分组时可能不会兼顾到上述“组组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以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
第二、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选择具有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的内容进行活动.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学生更无兴趣可言。
第三、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头痛的就是纪律问题,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所以讨论就更加变成一种形式,学生还没有听清对方说些什么教师宣布停止讨论,让学生回答讨论的结果。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会“三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对于发言的成员来说,得到尊重也就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向大家表露,尽管有时是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想法,也可以给其他的同学带来启发,讨论的激情会更加高涨。课堂纪律自然也不难维持。
四、恰当评价是动力
教师灵活而恰当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敢说善说、通力合作、积极探究的有效策略。面对答案,教师可以用肯定、赞扬的言辞和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可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触动学生通过反思,习得探究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这种自评既使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关系,又使组员了解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进步,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保证自己在现在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思维,同时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
总之,合作互助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合作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相信合作学习一定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背景下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也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以合作为基本形式, 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队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开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是至关重要的。小组成员间结构的合理性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采取较多分组方法是:首先确定每组人数大致为4——5人。其次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能力层次、性别等,进行平均的搭配的分组,使各小组都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水平均等的小组。最后小组自己确认或老师委派的方式选派首任组长。
当然分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还可以按学生的智力水平或能力层次,分为不同等级的小组,使每个小组之间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差异。这种小组有以下优点:因成员水平和能力相近,合作和交流比较容易;可以选择本小组最适合的问题进行学习,容易取得成功。
不管采取哪种分组方法,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哪种分组更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就采取哪种方法。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职责要明确
小组内没有组织者,学生的讨论过于随意,爱说的学生就多说,不爱说的学生就少说,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言不发。在小组内,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这样不仅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例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上面提到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没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三、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忽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一,分组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意愿。在分组时可适当采取自愿原则,即教师不干预学生的分组过程,学生自愿组合。按照这种原则分组,通常是个性相近的学生在一组,讨论问题时学生相互交流较多,积极性较高。不过由于学生在分组时可能不会兼顾到上述“组组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以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
第二、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选择具有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的内容进行活动.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学生更无兴趣可言。
第三、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头痛的就是纪律问题,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所以讨论就更加变成一种形式,学生还没有听清对方说些什么教师宣布停止讨论,让学生回答讨论的结果。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会“三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对于发言的成员来说,得到尊重也就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向大家表露,尽管有时是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想法,也可以给其他的同学带来启发,讨论的激情会更加高涨。课堂纪律自然也不难维持。
四、恰当评价是动力
教师灵活而恰当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敢说善说、通力合作、积极探究的有效策略。面对答案,教师可以用肯定、赞扬的言辞和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可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触动学生通过反思,习得探究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这种自评既使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关系,又使组员了解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进步,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保证自己在现在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思维,同时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
总之,合作互助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合作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相信合作学习一定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