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经典诵读对孩子大脑的开发

【作者】 尚爱珍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六坝寄宿制小学

【摘要】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变得更聪明,怎样才能更聪明呢?当然,关键是孩子左右脑要得到同步开发,怎样开发呢? 首先要了解左右脑的基本功能;其次是了解经典诵读是左右脑同步开发和慧智双运的奠基石;再次是了解经典诵读是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明成果的金钥匙。
【关键词】经典诵读 左右脑 直觉 想象 图像思维 记忆力
【正文】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变得更聪明,怎样才能更聪明呢?当然,关键是开发自己的大脑,而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在于开发右脑的功能,要想智力超群,就必须开发与活化右脑。
  可以说每个人在出生时几乎都具有成为天才的先天条件,因为人在3岁以前大脑的变化非常大,脑细胞和各种神经键会迅速生长。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左脑使用得越来越多,而右脑却使用得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使右脑功能长期被压抑并逐渐进入沉睡状态,因而右脑所特有的想象力、创造力、超高速记忆能力和灵感等这些成为天才的能力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几乎都是使用左脑的普通人,要想培养真正的精英人才甚至天才,就得要把拥有巨大潜能而又处于沉睡状态的右脑开发和利用起来,使左右脑同步协调发展,达到慧智双运的功效。
  一、人的左右脑分工
  1. 左脑的功能。
  人的左脑,被称为“文字脑”,主要处理文字和数据等抽象信息,具有理解、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功能,有理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所以又称为“理性脑”。
  2. 右脑的功能。
  右脑,被称为“艺术脑”,是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中枢,处理图像和声音等具体信息,具有想象、创意、音乐、舞蹈、灵感和超高速反应(超高速记忆和计算)等功能,有感性和直观的特点,所以又称“感性脑” 。
  3. 左右脑是怎样处理和转化信息的。
  右脑能够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事物,全部转化为图像进行思考和记忆。比如说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片,当右脑想记住什么内容时,都先把它们转化成图像摄入脑海,就像照相机一样,把内容在大脑中定格成一幅图。用到时,脑海中的图像便浮现在眼前。
  右脑照相记忆的速度远远大于左脑,这是由于处理信息时,左脑将信息进行词汇化处理,要变成语言才能传达出去,所以要花较长时间。而右脑将信息以图像化处理,所以非常迅速,只要花几秒就可以。在快速阅读的高级阶段也是用的图像阅读,见图不见字。古人云“一目十行”正是开发了大脑的图像阅读功能,中国历史上曾有记载2—3分钟阅读完一本书,即所谓的“波动速读”。 
  二、经典诵读是左右脑同步开发和慧智双运的奠基石
  孩子诵读经典时眼睛看文字和诵读的律动直接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学习能力增加了2~5倍。经过抑扬顿挫的诵读与训练,这些经典将成为唤醒沉睡的大脑潜能的“导航图”。由于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完全松弛,有时还伴随着身体的自由摇摆,致使脑波从β波转换为α波,在α型脑波的推动下,诵读的“直觉学习”被开发出来,大脑的记忆功能与潜意识开始互动,加强了其记忆力、判断力、注意力、灵感和创造力的开发,即右脑的慧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启动。
  大脑生理学表明,与大脑记忆密切相关的是大脑新皮层的颞叶和旧皮层的海马。颞叶是浅层意识,与左脑相关,海马层是深层意识(潜意识),与右脑相关。从外部进入大脑的信息在颞叶被加以分类和保存,重要的信息则被送到海马,并在海马加以整理和保存,一个月左右再返回颞叶。如果还不重复,信息会从颞叶消失,最终会忘掉,毫无价值;如果将信息重复,也就是反复诵读,信息就会在海马(右脑)留下深刻印象。反复刺激大脑,刺激速度越快就越能够在海马里构筑起清晰牢固的记忆回路。
  记忆力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最基础能力,记忆力与学习能力及聪明程度皆成正比。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听觉神经、视觉神经、触觉神经以及大脑的潜意识(右脑),整个过程就是提升各种神经敏感度,提高记忆力的过程。一般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退,而接受过经典诵读教育的孩子,基本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照相记忆能力。所以诵读经典,首先给予孩子一种学习一切文化的最基础的能力。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达到慧性(右脑)与智性(左脑)双向同步开发的目的。
  三、经典诵读是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明成果的金钥匙
  中国传统文化承传的特点就在于诵读方法,中国传统教育的法宝,全在于这个诵读经典,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启动和调用经典内蕴藏的能量。用经典内丰富的上善能量调治、升华身中之水。通过诵读达到自己的心身与圣人“相谋”、“相近”、“相印”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
  《吕氏春秋.博志》中记载说:“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庄子.列御寇》中记载:“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孔子、墨子的智慧和成就,都与不分白天黑夜,坚持开口诵读经典,用“上善”治己水相关。据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反复诵读,连串竹简书的皮绳也弄断了三次,可见他诵读之精深。郑国一个普通的名叫缓的人,运用抑扬顿挫吟诵经典的方法,坚持不辍,三年后成就为一个大儒士。
  由此可见历代圣贤和学者都知道经典诵读的妙用,并孜孜不倦地躬身实践,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到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朗读与背诵。中国古人读书,几年之内就解决了语言文学问题,几年私塾足矣。私塾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背经典,熟读经典,不怎么解释。鲁迅先生坦诚:他的犀利的文笔得益于小时候的经典诵读。
  北京有一中学生李洪彬诵读老子道德经后成功进入了右脑思维世界,会倒背老子德道经。记者采访时他说其实很简单,他的脑子中就有一副图,他照着图读就是了。
  中国古代圣贤运用慧与智高度和谐统一所撰写的经典,后人学习“用解”的方法就是诵读。由于经典富含“上善”的特点,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提取其内在的能量,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运用和解析经典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才能培养出具有慧智双运头脑的科学创造力的人才!
  结束语:
  现代科学对中国文字和对水的研究再一次揭示和验证出:经典诵读,是开发慧性(右脑),提升智性(左脑),双向同步开发智和慧,孕育我们民族科学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和宝贵方法。
  《联合国儿童宣言》中有句话:我们全人类都应该把最优秀的东西留给下一代。经典就是全人类最优秀的东西、最富有的宝库。经典诵读应该从您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文献:
  1.《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别把孩子教笨了》熊春锦团结出版社
  2.《七田真超右脑学习法》七田真博士南海出版公司
  3.《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江本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