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于家庭离异学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作者】 孔一惠

【机构】 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旅游学校

【摘要】学生的成长在父母离异的打击下会形成一系列不良心理,如恐惧心理、内疚心理、自卑心理、补偿心理、逆反心理等等,其消极作用十分明显。  
【关键词】离异家庭;学校教育
【正文】随着中国离婚率的上升,带来的家庭离异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离异家庭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了阴影,造成了心理发展的畸型。因此学校应当重视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要给与离异家庭孩子更多的关怀,更多的爱,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努力学习。
  一、研究背景
  (一)离异家庭的现状
  据最新数据研究表明,中国离婚率的现状为高达29%。在这29%的数据背后带来的是无数即将面对孤独的孩子,他们可能缺少父爱,或者母爱,或者父母亲的疼爱完全丢弃了他们。父母离婚,家庭群体不仅会严重影响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性格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社会性的顺利发展,导致离异家庭子女出现社会性发展不良。
  (二)家庭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
  1.自卑感强
  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孩子在父母闹离婚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当父母向他们发出离婚的信号后,在情感上不肯接受这个事实,导致整日闷闷不乐,希望自己不会碰到这种不幸,希望父母能“回心转意”。第二,在父母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以孩子当作要挟的筹码,表面上相互争夺孩子;或是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推来攘去,谁也不要,视孩子为累赘。孩子目睹了这一切后怀着一种被羞辱和是多余的感觉,强化了他们的自卑自贱心理。第三,在父母离婚以后,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他们总是觉得“父母离婚是件很羞耻的事情”。所以,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同学瞧不起他、嘲笑他,更不愿看到别人触“景”生情,背着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2.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所有的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成龙,显示自己教子有方,因而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 害怕自己 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同时由于被父母责怪导致孩子的自卑感过强,在学校也不愿于同班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3.不求上进
     学习习惯差,上进心不强。表现为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  
  4.情绪暴躁
     父母离异后,孩子长期以往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孩子的情绪波动很大,不稳定,做任何事情比较急躁,不能静下心。在生活中,具体地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与父母离异有一定的关系。[1]
  5.行为怪异,生活习惯差
  父母在离异过程中会有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这些不好的举动会在孩子的心理刻下永久的烙印,会直接导致孩子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作出这些举动。慢慢的孩子的行为就会变的怪异。
  (三)学校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对文献资料和某些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现行学校对这些家庭子女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用关爱-对于家庭离异子女的根本要素
     2.多鼓励这些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3.多组织这些学生喜欢的活动[2]
     4.从孩子的兴趣将他们带出阴影。
     5.挫折教育[1]
  6.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二、分析学校对家庭离异子女教育现状的利弊分析
  (一)关爱教育法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采取这样的教育,首先出发点是用爱打动学生,因为毕竟人类是有感情的。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来弥补他所缺失的爱。这正式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第一堂课。这种方法,可以融化学生内心的矛盾,减少他们的燥怒。但是这种教育法对接受者固然是好的,但是对于实施者却是需要很大的耐心,很大的爱心,更需要恒心。长期以往,如果碰到个特别孤僻的学生,结果固然能够成功,但是教育者也花费了自己所以的精力,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持续性。
  (二)活动转移法
  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忧愁的环境里的时间减少,让其暂时的心灵逃逸出自己的枷锁。经过活动,是外部和内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智力慢慢的内部化增长。同时在活动中也有更多的同学和教师给与关爱,让其在大家庭的关爱中寻找到自己的那份自信。
  但是在集体活动中,可能在一个游戏中,由于游戏的设置的不是很完整,导致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生失败,导致被同学嘲笑,那么这个结果是致命的。
  (三)沟通父母教育法
   调查显示,在家庭离异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存在着以下几点。
  1.虽然离异,但有一方始终对子女照顾有佳
  这类父母离异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一方造成的,所以对孩子照顾的一方始终会疼爱孩子,继续教育孩子。
  2.父母离异后,两方都对子女疼爱有佳
  父母给与子女的爱是很多的,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比较接近常人,相应的心理疾病化可能没有或者比较轻。
  3.双方都对子女不理不问,将子女丢给祖辈
  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较上面2种情况相对较扭曲,表现出来的症状会比较严重。
  以上3点情况存在于离异家庭的整个状态里面,对于沟通父母对孩子进行关爱,可以从本质上对孩子的发展有所帮助,但对于第三类这种情况的学生。学校教育者对于沟通家长会比较繁琐。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沟通会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斥责或者反面教育更加严重。
  三、建议
  在对家庭离异子女的传统教育方法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方法还是切实可行的。
  (一)建立关爱离异家庭孩子的学习环境氛围
  既然离异家庭子女教育会成为一个长期的主题,成为学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从长远发展的教育的角度去看,必须建立一个适合家庭离异子女学习教育的客观环境,而且这个环境应该是适应长期教育的。
  (二)从教师本身的素质做起
  针对家庭离异子女教育主题,教师应该具备符合这个主题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专业教育理念,来提高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成长,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发展打开一条正确的通道。
  (三)成立家庭离异子女教学研讨组
  建立一个研讨组,是长期解决这个教育问题的一个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战略。
  (四)建立每个家庭离异学生的教学档案
   心理学上对于一名心理患者的治疗有一个正确疗程治疗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有相当具体的记录。对于家庭离异子女的教育也应该实行相对学生的全程记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情况有相对详细的统计,一是方便对学生的成长的把握,二是方便日后进行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 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2000,1:30-34
  [2] 格桑卓嘎,次仁群久. 如何关爱离异家庭的学生[J].中小学电教:201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