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新课堂要教会学生“敢问”、“ 善问”
【作者】 丁涛
【机构】 山东省潍坊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使其名垂千古!古人对“问”的理解之深刻,今人又有谁能相比呢?
其实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只会回答问题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被动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设计问题会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课堂的提问方式上来看,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学生被动学习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则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要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去勇气,而一支敢死队的战斗力却是无法估量的。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即使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收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这种氛围应该如何营造呢
1. 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牛顿的好奇与敢问,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之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 积极鼓励,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例如,在指导学习“能源资源”时,我要求学生以“能源”二字进行提问比赛,然后进行评比,气氛相当热烈。而且许多学生的提问质量比较高。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受到鼓励,这样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发问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的深刻认识。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提问的能力逐步提高。
三、以身示范,起到表率作用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而且要“会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其实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只会回答问题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被动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设计问题会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课堂的提问方式上来看,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学生被动学习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则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要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去勇气,而一支敢死队的战斗力却是无法估量的。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即使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收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这种氛围应该如何营造呢
1. 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牛顿的好奇与敢问,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之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 积极鼓励,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例如,在指导学习“能源资源”时,我要求学生以“能源”二字进行提问比赛,然后进行评比,气氛相当热烈。而且许多学生的提问质量比较高。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受到鼓励,这样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发问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的深刻认识。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提问的能力逐步提高。
三、以身示范,起到表率作用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而且要“会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