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专业术语教学之我见
【作者】 林玲玲
【机构】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蒲岐第一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课堂语言(专业术语)有其自身特色,也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要求。但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忽视了语言思维的训练,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术语。【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专业术语
【正文】对于刚开始接触电脑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新事物已经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面对计算机专业术语,他们更是如同看天书一般难以理解。很多教师出于担心学生听不懂便把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口语化”,采取一些学生能明白的口语方言来代替专业术语,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导致他们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忽视了语言思维的训练。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的操作能力很好,不但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上课没讲到的知识很多学生也能够自我探索,但是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就经常性的出现“这里按一下”“那里按两下”“点这里”“就出来这个”等等这些用语。可以说,这些现象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用语的不规范是不无关系的,与教师中存在的重操作、轻讲解、重结果、轻过程的认识不无关系。学生们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才渐渐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表达方式。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 这充分说明教师的语言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我认为,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信息技术教师理应使用规范的学科专业术语。
一、 在生活中进行专业术语的应用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仍须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其实,将“专业术语”生活化、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将学生新知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才能实现学习的有效性,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最终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讲解专业术语的时候情境更应该贴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从自然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美。
如教学《指挥窗口》一课时,里面有涉及到解释“图标”“窗口”、“开始菜单”这些概念时,我们大可与学生平时所接触的真实物体相提并论,以下就是我教学《指挥窗口》的片段。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窗口是怎样的?
生:有大的,。
生:有很多窗口。
生:有小的。
生:窗口还可以开、关。
……
师:看样子大家对窗口了解挺深刻的。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再认识一种窗口,请大家看电脑上的桌面,这就是画图的窗口,想想它跟我们的现实的窗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在说相同之处的时候都讲到了“可以开和关”这个点,并且找到了窗口的“小精灵”——最大化按钮和最小化按钮等。而不同点之一,便是所讲的窗口一个是真实的,一个虚幻的。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脑子里有“窗口”这样一个直观的概念,当下次再看到电脑窗口时会自然地想起现实窗口及其用途,进而把它给牢记了。
再如,组合键的使用,学生不仅记不住组合键的名字,更不理解为什么要将它们组合,我从学生经常在电视广告词中看到的“双管齐下”引进来,增强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再如,“撤消”命令的使用,我先给学生讲故事,人去世了将不会复活,可是在写字板上,如果没有执行“保存”命令,我们可以把“去世”的文本“复活”,我的讲解引来了一阵开心的笑声,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我,学生已经理解了老师要教授的内容。如此浅显的教学,把原本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变成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学生识记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二、 在其他学科中进行专业术语的渗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表示信息技术归根到底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区别。因此,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我们不可能做到像语文课一样咬文嚼字地进行教学,那样就失去信息技术课应该有的味道。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课堂上那些枯燥单调的专业名词声情并茂地教给学生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其他学科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把概念整合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之中,方便学生接受和消化。
儿歌是小学生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一种形式,儿歌的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念起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具有很多优点。如教学《花香满园》一课中,如何去使用复制命令,将一朵花变成很多很多的花。原以为挺简单的,可是学生们做起来总是手忙脚乱,有时忘记选定“种子”就直接复制了,有时忘记将光标移到目标位置去复制,那怎样才能牢牢地记住这些步骤呢?我就把它编成一首儿歌来朗诵,这样就不会忘了。经过网上查阅,儿歌终于“诞生”了。
手掌一拍拍,选定内容要先来。
手掌二拍拍,编辑点下复制来。
手掌三拍拍,光标移到空白来。
手掌四拍拍,编辑点下粘贴来。
我们把儿歌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也别有一番风味,孩子们以后复制时就可以一边在心里朗诵儿歌,一边动手操作了。由此可见,这种形式正适应了儿童心理、学习特点,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三、 在游戏中进行专业术语的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都是从游戏开始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将专业术语结合游戏进行教学,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纵观如今的学生,他们之所以爱上信息技术课其主要还是因为可以在课上“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有道是“成也游戏,败也游戏。”玩游戏成了信息技术课正常开展的最大弊端,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区别与其他科目所呈现出来的最大的优势。在平时的课堂中,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专业术语学生动手实践起来得心应手,但是要让他说说这个操作的概念,他往往就一知半解了,所以利用游戏作为教学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原本枯燥单一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可谓权宜之策。
如《鼠标陪我玩一玩》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之前的课堂已经学习了鼠标的相关操作:单击、双击等。接下来这课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拖动”这项技能。我给孩子们一个玩“拼图游戏”的平台。部分孩子都玩的非常起劲。
师:老师看大家玩游戏玩得连眼睛都不眨一眨,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喜欢玩这款游戏,但是你们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玩这款游戏呢?
(孩子们开始在下面思考,有几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就开始嚷嚷起来。)
生:老师是要我们熟练地运用鼠标,多按按鼠标。
生:老师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玩游戏的时候联系刚刚学习的有关鼠标的知识。
师:那么是什么知识呢?
生:单击啊
师:但我发现有些小朋友好像不大会玩这个游戏,能单击笑脸图标开始,但如何拼贴这些分割的小图片呢?
(孩子们窃窃私语,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大声说道:就用鼠标指针按住分割的小图片进行拖动,就可以了,经过这么一提醒,在座的所有小朋友都想跃跃欲试。然后我就趁机来了一个小结)
师:孩子们,这是我们学习的鼠标的拖动。
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他们对游戏爱不释手。是的,我们只要在孩子们兴致高昂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点的教学,那肯定是事半功倍,这就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独特魅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尤其是专业术语方面,我们既要准确规范、又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接受。这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有用的方法,在工作中做一个细心人,将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年10月
2、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 这充分说明教师的语言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我认为,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信息技术教师理应使用规范的学科专业术语。
一、 在生活中进行专业术语的应用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仍须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其实,将“专业术语”生活化、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将学生新知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才能实现学习的有效性,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最终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讲解专业术语的时候情境更应该贴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从自然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美。
如教学《指挥窗口》一课时,里面有涉及到解释“图标”“窗口”、“开始菜单”这些概念时,我们大可与学生平时所接触的真实物体相提并论,以下就是我教学《指挥窗口》的片段。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窗口是怎样的?
生:有大的,。
生:有很多窗口。
生:有小的。
生:窗口还可以开、关。
……
师:看样子大家对窗口了解挺深刻的。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再认识一种窗口,请大家看电脑上的桌面,这就是画图的窗口,想想它跟我们的现实的窗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在说相同之处的时候都讲到了“可以开和关”这个点,并且找到了窗口的“小精灵”——最大化按钮和最小化按钮等。而不同点之一,便是所讲的窗口一个是真实的,一个虚幻的。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脑子里有“窗口”这样一个直观的概念,当下次再看到电脑窗口时会自然地想起现实窗口及其用途,进而把它给牢记了。
再如,组合键的使用,学生不仅记不住组合键的名字,更不理解为什么要将它们组合,我从学生经常在电视广告词中看到的“双管齐下”引进来,增强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再如,“撤消”命令的使用,我先给学生讲故事,人去世了将不会复活,可是在写字板上,如果没有执行“保存”命令,我们可以把“去世”的文本“复活”,我的讲解引来了一阵开心的笑声,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我,学生已经理解了老师要教授的内容。如此浅显的教学,把原本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变成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学生识记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二、 在其他学科中进行专业术语的渗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表示信息技术归根到底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区别。因此,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我们不可能做到像语文课一样咬文嚼字地进行教学,那样就失去信息技术课应该有的味道。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课堂上那些枯燥单调的专业名词声情并茂地教给学生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其他学科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把概念整合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之中,方便学生接受和消化。
儿歌是小学生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一种形式,儿歌的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念起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具有很多优点。如教学《花香满园》一课中,如何去使用复制命令,将一朵花变成很多很多的花。原以为挺简单的,可是学生们做起来总是手忙脚乱,有时忘记选定“种子”就直接复制了,有时忘记将光标移到目标位置去复制,那怎样才能牢牢地记住这些步骤呢?我就把它编成一首儿歌来朗诵,这样就不会忘了。经过网上查阅,儿歌终于“诞生”了。
手掌一拍拍,选定内容要先来。
手掌二拍拍,编辑点下复制来。
手掌三拍拍,光标移到空白来。
手掌四拍拍,编辑点下粘贴来。
我们把儿歌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也别有一番风味,孩子们以后复制时就可以一边在心里朗诵儿歌,一边动手操作了。由此可见,这种形式正适应了儿童心理、学习特点,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三、 在游戏中进行专业术语的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都是从游戏开始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将专业术语结合游戏进行教学,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纵观如今的学生,他们之所以爱上信息技术课其主要还是因为可以在课上“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有道是“成也游戏,败也游戏。”玩游戏成了信息技术课正常开展的最大弊端,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区别与其他科目所呈现出来的最大的优势。在平时的课堂中,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专业术语学生动手实践起来得心应手,但是要让他说说这个操作的概念,他往往就一知半解了,所以利用游戏作为教学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原本枯燥单一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可谓权宜之策。
如《鼠标陪我玩一玩》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之前的课堂已经学习了鼠标的相关操作:单击、双击等。接下来这课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拖动”这项技能。我给孩子们一个玩“拼图游戏”的平台。部分孩子都玩的非常起劲。
师:老师看大家玩游戏玩得连眼睛都不眨一眨,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喜欢玩这款游戏,但是你们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玩这款游戏呢?
(孩子们开始在下面思考,有几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就开始嚷嚷起来。)
生:老师是要我们熟练地运用鼠标,多按按鼠标。
生:老师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玩游戏的时候联系刚刚学习的有关鼠标的知识。
师:那么是什么知识呢?
生:单击啊
师:但我发现有些小朋友好像不大会玩这个游戏,能单击笑脸图标开始,但如何拼贴这些分割的小图片呢?
(孩子们窃窃私语,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大声说道:就用鼠标指针按住分割的小图片进行拖动,就可以了,经过这么一提醒,在座的所有小朋友都想跃跃欲试。然后我就趁机来了一个小结)
师:孩子们,这是我们学习的鼠标的拖动。
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他们对游戏爱不释手。是的,我们只要在孩子们兴致高昂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点的教学,那肯定是事半功倍,这就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独特魅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尤其是专业术语方面,我们既要准确规范、又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接受。这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有用的方法,在工作中做一个细心人,将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年10月
2、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