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李 真

【机构】 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龙井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强大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时时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发挥,课堂气氛就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情愉快,那么他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听力和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的潜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挖掘。根据小学生具有向师性这一特点,教师应通过和蔼可亲的教学风格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拉近与学生之间心灵上的距离。当学生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要求教学相长,我们老师有时也会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从而开创教学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在长期的教学中就会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及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当今教师的情感更是能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对学生多放一点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让学生与教师成为朋友、知己。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中,对他们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帮扶。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但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语文兴趣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精心设计练习,它是兴趣教学巩固知识的基本保证。知识要通过练习才能得到巩固。生字、词语和课文内容,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印象和理解。采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新课文教学中有关抄写句子的习题可以这样设计自动作业。先轻声朗读句子,理解意思,注意易错、易混的字词,再抄写句子;最后检查订正,轻声熟读句子使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变单一为多样,让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对于已经做完作业的学生,为避免发生枯坐现象。首先,让学生自编作业。教师课前教给方法,留一定的机动时间,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来做。其次,可让学生提早离开教室。课堂学习任务既完成,不妨让他们展开自由的翅膀,离开教室饱尝童年情趣。
  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问、思索”,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得出的结论更有价值”。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对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甚至有的学生还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抓住这一个闪光点,加以引导、点拨、教化,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古人有“学贵有疑,学则须疑”之说,也就是“疑问”是“思考”的源泉,“思考”是智慧之本。有了疑问,学生不断争论,才会去思考,才会想办法解决,才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方法、见解,不论是对是错,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表扬、支持,学生才会有巨大的成就感,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自愿做到敢问、爱问、善问。教师应及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值得去学习,增强学生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重视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我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在每节课上安排了课前五分钟读讲活动:即每节课上拿出五分钟让一二个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一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体验读讲活动的乐趣。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我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活动方式,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达到愿学、善学、乐学的境界。这样一来,学生对所授知识的获取和各种技能的掌握,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