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作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

【作者】 曾家智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界牌小学 邮编:636461

【摘要】浅谈作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取舍是一种教学眼光,一种教学智慧,是教师对学科与学生状况的理解与把握。只有选取具有新意能够激趣、难度相当和紧扣重点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培养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信心。
【关键词】作文课堂教学;取舍;
【正文】 

邓彤老师在《取舍: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点》一文中讲道: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不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语文教学致命的失误。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根据文本价值、学生状态和社会需求。取舍是一种教学眼光,一种教学智慧,是教师对学科与学生状况的理解与把握。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作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作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已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且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选新舍旧激发兴趣,让写作课兴味盎然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采,为什么不选取富有新意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呢?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教师要发扬民主,做到心中有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们求知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者,把写作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让所有的孩子展开成功的翅膀,在色彩斑斓、广阔无垠的作文海洋中翱翔。

案例一:《写出事情的波澜》

(一)故事导入: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 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       (惊 怒) 

 偷得寿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二)叙事为什么要波澜起伏?

(三)什么叫事情的波澜?

2、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四)它山之石

1)写好开头: 

悬念倒叙法:截取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事件发生的情况放在开端,作为文章的起点,先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扣人心弦。

如:“世上只有妈妈第一次教育女儿的事,哪有女儿第一次教育妈妈的事?有,因为妈妈对奶奶不尊敬,我很巧妙的对她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我第一次教育妈妈》)这个开头,新颖别致。“张阿姨,我们院子里的老老小小无人不知道。她家刚搬来不久,顽皮的小孩就送给她一个小小的‘雅号’——扫帚星。为什么这样叫她呢,还要从她搬来那天说起。”(《张阿姨》)

欲扬先抑法:把肯定的、歌颂的人或事故意进行否定贬斥,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看见他像一个黑黝黝的放牛娃,好像是闰土的后代。真糟糕,他怎么成了我的同桌!我一直指望有一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同桌来帮助我学习,现在可能还要我去帮助他,真是‘穷邻居,讨厌多’!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学习成绩却出乎意料的远在我之上……”一贬一褒,形成对比。(《新来的同桌》)

2)组材巧用好方法:情节突转法;设悬解悬法;误会掀澜法;烘云托月法;巧合兴波法;层层铺垫法。

1)读《猎狮》明确全文三个波澜。

2续写《只借一美元》,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3)为《巧遇》补充恰当的内容。

4)其他技巧

(五)作文训练题:      风波

案例二:《写出事情的波澜》

(一)同上;

(二)同上;

(三)同上;

(四)打开悬念之门(观看麦当劳电视广告片)

1、片中的孩子表情有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小结:悬念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激发人们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热切关注的兴趣。

(五)、如何推悬、释悬(猜读《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六)情节突转法:

1、思维激发训练:龟田举起枪,指向张大娘。砰!……

请你说说,这个故事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

(七)我来改一改《巧遇》。

(八)我来写一写《巧遇》。

(九)作业:为《真话》续写结尾。

案例一是在备课过程中在网上下载来的一个教案,看完之后,总觉得有很多感触,有成功之处,也有让人备感困惑的地方。这样的课程安排,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激发吗?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吗?后来在杭州“智慧课堂·2010西湖之春”听到了王伟老师的《写出事情的波澜》,即案例二,真正让人恍然大悟。

请看案例一二导入中所选用的材料,是唐伯虎为老太太祝寿的诗歌。学生虽然听说过唐伯虎其人,但对于他的诗歌是非常陌生的,因此通过幻灯片呈现第一句以及听完二三四句后客人们的反应,让学生来猜读,极大程度上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竞猜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猜测答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波澜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吸引力——这其实就是作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可以说作文教学内容取舍时应尽可能选取具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来创设情境,舍去较陈旧乏味的教学材料,使整个课堂兴味盎然、激情喷发。

但是,案例一中的第(四)点“它山之石”和案例二中的第(四)点“打开悬念大门”相比,高下立分。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呈现一个例子,接着通过该例子提醒学生这是哪一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但事实上,效果往往不理想,因为没有试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没有办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融入作文课堂。而之前通过导入部分学生被激发的兴趣到这里几乎已经委靡,当然更不会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培养一定的写作能力。

反之,案例二中的第(四)点就做得比较成功。这里选用的是麦当劳秋千宝宝电视广告片,历时30秒。一个婴儿坐在摇动秋千里,当秋千摇近窗户时,婴儿咧嘴笑了,当秋千远离窗户时婴儿就哭了,最后镜头一转,观众看到窗外有一个麦当劳的黄色M标志。整个片子都充满了一种活泼感,因此一开始播放的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再者运用视频,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暂停,再请学生去想象孩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具有新意的材料都必须引入作文教学,而是能够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又富有新意的材料,往往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写作的欲望。

二、选重舍全突出重点,让作文课“情有独钟”

一节作文课不一定要做到把这课的所有重难点都讲到,而是要“情有独钟”,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抓住它最典型最有学习价值的地方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基点,选取难点,抓出重点。一般来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教学重点。当然,有些重点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有些重点却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得很好地处理教学重点、难点与基点。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开始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但是经常发现写作中存在“四不像”的文章。很多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会以大量的议论来代替本应该占据主要地位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致使本末倒置,文体不明。因此,可以这一学情为基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点示法这种最常用的议论方法,也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避开两个误区。在这一大方向下,必须考虑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的角度去取舍教学内容。

其实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受着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作文教学的目标等等。但是正像某些专家所说的 “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将失去意义”,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于作文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的取舍选择已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所必须做到的。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必须达到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 潘凌.弃车保帅J.教研论坛,201006

[3]余 昱.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N.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