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
【作者】 宋洪香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大宅科小学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乐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讲解,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检测矫正,实现学习内容的当堂请。【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策略研究
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听到老师对知识的精心讲解,而且还可以学到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说,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习质量的水平。那么,应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认真地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事物的活动倾向,是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教学实践证明,强烈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得良好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譬如,教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出示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提出问题,若将其表面涂成红色,然后分割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或六个面都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这个问题的提出,自然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乐趣中,激发起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而产生的力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说,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法、途径,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进行操作,帮助他们获取成功。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活动,用小棒围成周长不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在摆、拼过程中,很自然的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并能按角或边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一活动过程 ,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符合小学生爱玩、爱动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并且在老师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增强自信心,激发起进一步探索、成功的欲望。
二、合理讲解,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让教师以活动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讲解合理,点拨适时。
1.讲解合理。
讲解合理,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做到合理讲解。具体来说,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讲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知识内容的诠释。
2.点拨适时。
点拨适时,即: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与困难,对重点、难点、易错点内容难以理解掌握,对讨论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引发激烈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参与,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例如,在合作讨论中,由于学生思路不同,角度相异,虽算理清楚、计算准确,但解决同一问题所得结论却可能不同。这种情况极易在交流辩论中造成情绪冲动。如果情绪过于冲动,则会引发教学秩序的混乱,降低讨论质量。如下例,在长、宽、高分别为8厘米、6厘米或4厘米的长方体上,截取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所剩下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学生计算时,可能因截取的位置不同(顶点、棱上、或面上),所得结论也不同,从而引起争执,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你的结论正确,但再想一想,还会有其他情况吗?
3.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获取知识,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通过合理途径,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例如,算式56÷4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了让学生明确商14的生成过程,掌握有余除的算理,突破十位上除后出现余数,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这一难点。可采用摆小棒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5捆(5个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1捆(1个十),十位商1,剩下一捆表示1个十,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6根合并成16根,再平均分四份,每份是四根(四个一),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然后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学生就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有余除的算理,明确了商14的生成过程。
三、注重检测矫正,实现学习内容的当堂请。
检测矫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解运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其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精心设计具有灵活性、层次性,以及应用拓展性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从中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运用上的失误。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消除疑难困惑,实现学习内容的当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