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中学生学习历史心理浅析

【作者】 刘成举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三元小学

【摘要】读史使人明智,对一个未来社会的智者需要历史学科的史实、史论、史法知识。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态各异,在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如何才能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历史教学是一门学问,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修养,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总结、提高,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如期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学;常见心态;吸引学生
【正文】

 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学科以它独特的视角,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从而给当代的人们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历史学科素养是一个正常人成长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过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平台。但是很多中学生对这样的一门学科却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心存畏惧乃至厌恶,对历史学科产生很大的排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对于历史教育质量影响较大,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不断学习、钻研、总结、提高,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如期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有三种。第一种是喜欢学习历史,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据调查,具备这一心态的同学占学生总数的三到四成。其中男生多于女生,初中生多于高中生。高一明显减少,到高二、高三人数又多起来。可以说,初中生是因为兴趣而学习历史,高中生是因为需要而学习历史。究其原因,高二、高三时,会考和高考需要历史,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出现反弹。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第二种心态是排斥历史。具有这一心态的同学超过半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的问题,也有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准问题,更多的是各级考试中的设置与否的问题。尽管这一比例甚高,但明显具有不平衡性。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和年级之间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现象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跟外在背景有关。第三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这一心态的同学占学生总数的一到二成。细致观察分析,这些学生对待其它学科的态度也是如此,实际上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差,完全被学校计划牵制,上进心普遍不强。
  二、历史教学如何吸引学生
  1.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对他人的思想、观点、认识加以评价,体现了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人的个性能得到更为积极的发展,并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一研究要求历史教育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众多未定论的或已定论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并以赏识的态度保护,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从不同对象的认知程度看,初中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特点是分散性和孤立性,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高中学生的理性认知程度高,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感性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高中学生要加强思辩性的设计。由于中学生对不同历史对象的认知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中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点也会带来积极影响。第一,各国历史的大轮廓和各个时代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社会、人和事物的方法,了解人性的多样化和个人性格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能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第四,对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坚持课程改革和深化考试改革,真正体现教育的创新精神。
  随着历史课程新标准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课程的设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研究,不仅要参与对教材的选定,更加向教材编写单位出谋划策,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各地区、各学校要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要弘扬本地区的历史闪光点,让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操。因地制宜加强校本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课程,编写出一批校本教材。
  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是试卷的命题要科学性、综合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关键性的选拔考试中适当增加人文素养的检测。二是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考查学生方式多样化,笔试、口试、网络测试等。也要加强在活动课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学考结合,分层推进,发挥好考试对学习的推动作用。
  3.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形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
  教学要以教师引导为助动。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从根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着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