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者】 陈晓萍

【机构】 浙江省金华市南苑小学 邮编:321007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下面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两步应用题”教学中以“春游”为话题;教学“加减法的口算”可以去“逛逛菜场”;教学“认识人民币”可以开设“小银行”开展“存兑业务”……
  如教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
先出示模拟广告1: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它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2:?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些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他们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这样安排新知教学,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模拟生活,进行思维实践。
  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1千米=1000米,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学生常常出现“电线杆高1千米”的笑话来。让学生去理解1千米这一长度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前我利用体育课时间组织学生跑5圈,每圈为200米,每人都跑完全程。数学课上让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再来揭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就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因为这“千米”是孩子们用自己的双脚跑出来的。再如,可以通过切剖实物的方法(用刀切土豆)帮助学生理解“面、棱、顶点”,组织学生去切,一刀切下去,用手摸摸感知“面”。竖着切第二刀,用手摸摸两个面相交的边,感知“棱”。再切第三刀,用手摸摸三条棱相交的点,感知“顶点”,使长方体、正方体的三个要素得以强化认识。
   三、返回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再扩展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积极设计应用性的实践活动,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围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课堂练习型拓展”和“活动实践型拓展”等。
  1、课堂练习型拓展。
  课堂练习除了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应发挥它的桥梁功能。即通过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如在“归一应用题”教学后,根据我县是“中国药材之乡”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练习课——《解决运输中的数学问题》,课上我作了这样一段谈话:“有位东阳老板要将一批62吨的药材一次性从磐安运到东阳,大货车每次可运10吨,运费200元,小货车每次可运4吨,运费95元,但由于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感到有些束手无策,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他想想办法,可以怎样租车?怎样租车最省钱?”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想出了十多种租方案:
  有的说:如果单独租用大货车需要7辆,如果单独租用小货车需要16辆;
  有的说:如果租用大货车5辆,那么小货车要3辆,这样能将药材全部运走并且刚刚运完;
  还有的说:如果租用大货车6辆,那么小货车要1辆……
  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畅谈,教师及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成果,并予以肯定,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三种比较合理的方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租用大货车比较省钱,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要租用大货车。),最后利用计算所需费用加以验证。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自主探究型教学新理念,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了探究和研究的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又安排了两个思考题:
  (1)这位东阳老板在与汽车公司经理联系车辆时结果又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由于部分车辆已外出,现在可供用的汽车,大货车只有5辆,小货车有12辆,那么作为东阳老板现在又该怎样租车比较合算呢,你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再帮他想想办法吗?
  (2)如果你是汽车公司的经理,你又会怎样安排车辆呢?
  顿时,课堂上掀起又一高潮,学生们纷纷欲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更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由此可见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人人都是生活的主人。从学生获得成果的笑容里更是让人看到:学生不再是厌倦数学,而是厌倦脱离生活的数学,厌倦忽视数学价值的数学教学。
2、 活动实践型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因此,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活动方式很多,有调查型的,应用型的、专题型的、交流型的、创作型的等等。教师要根据实际有的放矢的设计一些实践探究型的数学活动。如“实地测量并计算某块三角形地的面积”。解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找出三角形地的高。没有现成的工具,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重组,进行“再创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找出高的方法。(1)应用“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拉住绳子的另一端在对边上移动,测出的最短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2)应用“长方形的特征”,先过底边上一点作底边的垂线ι,再过顶点作垂线ι的垂线,垂足AB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如图一)。(3)根据垂直的概念,利用教学用的量角器,把细长线的一端固定在圆心位置,另一端拉向顶点,根据高的意义,在底边上移动量角器,当细线经过90°时,细线所在位置即是高的位置。
  这样,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一体化,从中不断探究数学,发现数学,“再创造”数学,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用生活理念去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里更加亲近数学,更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