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高中数学教材整合

【作者】 李泽军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没有创新就没有闪光的思维火花,学生不欢迎毫无思想涟漪死水般的课堂。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整合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让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思想驰骋的广阔空间。因此,对新教材的优化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多年的数学教师,下面我浅谈一下我对高中数学教材整合的建议。
【关键词】新教材分析 整合方案 单元内 跨单元
【正文】


   一、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1.代数 、几何、 概率。代数中有 函数、数列、三角函数、数列,几何中有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和简单几何体,概率中有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定理、概率、统计算法框图,工具内容是不等式、向量、复数、推理证明、导数、简单的逻辑连接词等。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
   (1)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的版面设计新颖,内容的处理上,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有正文、思考、旁白、探究、链接和阅读等,层次分明。章首提出的问题贯穿整章内容,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个体活动和讨论、交流等小组活动和师生互动及双边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数学。
   (2)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实际事例着手,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获得数学概念、原理与方法,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章首图中的画面蕴涵着数学与自然的关系,每章中都选用了数学家的名言和与相关数学文化资料,阅读材料中有数学家介绍和数学发展史,这些都反映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3、初高中衔接知识分析
   (1)对于三个“二次”的延伸。初中涉及到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问题的初步,高中阶段对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进一步研究,相互转化,相互利用,更多的是含参数的二次问题,如何分类讨论作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不过初高中对此部分内容的编辑上存在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
   (2)函数,初中接触到四类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和三角函数,但仅停留在具体的数值计算和简单性质的形象思维和认识,高中阶段则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图像,而且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上对文字语言进行抽象化认识,难度增加,学生往往很难适应,从而高一学生出现问题、两极分化严重。
   (3)圆、直线在初中也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图形关系的证明和计算,突出的是图形之中的问题研究;而高中在此基础上运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即从平面几何过渡到平面解析几何,侧重的是方程和运算,而且还进一步学习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但在圆与直线问题中常常结合初中的性质解题。
   (4)统计与概率,在初中也有所接触,如方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频率分布直方图等概念和计算,高中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统计学的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5)立体几何在初中就已经认识到柱、锥、台体的直观图,体积面积计算公式,高中阶段进一步研究空间几何体线、面位置关系,距离和角度的计算。
    二、教材整合方案
    1.跨单元整合
   函数与导数,函数在必修一已经学完,而导数在高二的选修一才刚刚学到,中间衔接时间太长,可以将导数这一章适当提前。
   三角函数与向量,可以调换顺序,先学向量这一章,本身高一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受力分析就用到向量的知识,但数学教材与物理教材不同步,导致学生物理也没有学好。而且学好向量,也有利于掌握三角函数这一章。
   不等式,也可以提前,尤其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应该放在必修一函数之后学,而不是放在必修五,中间过渡时间太长。
   直线与圆,是在必修二,而直线与圆锥曲线是在选修1-1,正在考虑能否将这两个模块缩短衔接时间。
    2.单元内整合
    必修二:第二章第一单元,教参安排3课时,我们整合为1课时。具体如下:
   (1)一维坐标系数轴放给学生自主探究,在导学案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作为解析几何的基础,坐标系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数轴的几何意义非常关键,而课本中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仅作为了解内容,学生不深不透,因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探究题目。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很重要,因此我们结合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及有关运算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必修三:第一章教参安排13课时,整合后为4课时。具体如下:
   算法与程序框图教参安排6课时,整合后为1课时;1.2基本算法语句教参安排4课时,整合后为1课时;1.3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教参安排2课时,整合后为1课时;另外加一节算法复习小结。
   整合原因:算法与程序框图部分需要理解算法后上机实验,此处对学生要求不高,理解后能解决课本上的习题就行。
   必修四:第二章教参安排12课时,整合后为9课时;第三章教参安排8课时,整合后为9课时。具体如下: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参安排2课时,整合后为1课时;添加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习题课1课时;3.2.2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3.3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教参安排2课时,整合后为1课时;另加复习与小结1课时,习题课1课时。
   整合原因:此处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学生掌握公式容易,但对公示的运用需要反复练习体会才能掌握;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分比重较大,也是重点考查的。
   必修五:第三章教参安排10课时,整合后为8课时。具体如下: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课时;3.2均值不等式新课与习题课各一课时;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课时;3.4不等式应用1课时;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课时;添加复习与小结与习题课各一课时。
   整合原因:此处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难点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循序渐进才能慢慢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拉分差距较大。
   【总结】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我们应该在原来的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综合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广泛做到二者的兼容,不进行课程改革,不开发校本教材则是非常之难。建议,下一步的教材整合与老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
    【2】《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