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重温三个面向,践行教育梦想——一位乡村教师对基础教育的浅思考

【作者】 陈凯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三句话,三十年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不仅仅是对景山学校的勉励与关怀,更是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和方向。转眼间,时间已过去三十余年,今年恰逢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作为小平家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由衷感到骄傲与荣幸,同时也深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振聋发聩的警示与指引,历经时间的淘洗,愈发显现出其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
  
挣不脱的桎梏
  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我们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已逾百分之八十;近两年,我们的教育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占百分之四……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了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了吗?
  作为一名在基层从教近20年的普通教师,或许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有一点发言权。
  是的,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学校的硬件设施已大为改观。我们学校的教室由原来的两排石头房子发展到能抗七级地震的多功能教学大楼;教具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步到触摸式交互电子平台;微机室,语音室,摄像头……教室内外,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气息的确愈来愈浓。同时,网络沟通世界,信息跨越时空,外语教学得到空前重视,世界似乎触手可及。
  但是,三个面向的最后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则是——教育要面向未来。反观教育的现状,不能不生出一丝淡淡的忧虑:我们,真的在培养合格的面向未来的学生吗?
  情形似乎不那么乐观。
  远的不说,仅我目力所及,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这群未来社会的公民和建设者)无不在学业的重压下苦苦挣扎,艰难前行。我的孩子,在县城一所小学读五年级,他鼓鼓囊囊的书包已重达十多斤;自己班上的初中学生,临近期末,每天的作业不到晚上十点是难以全部完成的;再联想到每年六月监高考的情形:考生们一个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其情其景,想来让人胆寒。
  与此相映衬,除了读书,现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感,文明礼仪规范,普遍欠缺。高考指挥棒使然,读书应试成了许多学生的唯一。为什么诺贝尔科学奖这么多年难以在中国开花结果,与此应该不无关系。仅仅会死读书的学生是没有足够的创造力的。

不可为中的可为
     不可否认,高考依然是我国当前最公平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在没有更好替代方式之前,我们只能去适应它,改进它。
  但是,在这条漫长而狭窄的道路上,我们依然能找到可以施展手脚的地方。作为是一名初中老师,也是一位班主任,我愿意做一点小小的尝试和呼吁。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把时间还给学生;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不只盯着考试和分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利用班主任的优势,于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个人中心思想,塑造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引领他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
  其次,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解放是对教师最好的尊重。解放学生首先要解放老师,各种评比,各种考核,写不完的教案,改不完的作业,作不完的笔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成天疲于应付,在这方面多了,另一方面就会顾及得少了。教师也是人,不能当机器使。
  最后,从家长,从社会的角度,希望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真正宽松的环境。许多孩子的畸形成长,其实和家长的望子成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开明的家长不会把孩子往一条路上赶,社会是多元的,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也不应该有既定的模式。家长们要避免事与愿违,就应该尊重个性,着眼长远,还孩子们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

此刻,在路上
  世界是我们的,更是下一代的。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就是孕育国家民族的希望。中国梦由许许多多细碎的梦想组成,教育之梦,既是个人之梦,也是家国之梦。现实尚不完美,前程迂回曲折。此刻,我们在路上。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我们谨记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和使命,和着内心坚实的足音,戮力同心,走出精彩,走向无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