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隐形备课

【作者】 吴振华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提到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但是当前很多学校老师为了应付上级教学检查,书都来不及去读,就照着教案书去抄,教师的备课书写工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后小记都书写得很“认真”,且有一定的超前量(有的课未教到,教后小记已写上)。甚至有些老师直接到网上照搬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或者现成的教案,完全没有把学生放在眼里,上课依然是我行我素,真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味道。老师付出的劳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不成正比例。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给领导检查的,并不是为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的。

    最早隐性备课的说法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提出的。他认为显性备课是指写教案,而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备课。显然,隐性备课比显性备课重要得多。我认为有隐性备课以下几个策略:

    一、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拿到一篇文章,老师也要像学生一样提前预习,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有时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一定要去查找资料,弄明白了,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乱。

    二、朗读课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读赋予作品生命力;一个精彩的朗读,能让学生理解一半的内容……”要求学生去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活,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因此,教师自己一定要把课文读活,读三到五遍,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三、读透课文  读透课文,也就是要充分解读文本,正确领会文章所展现出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用意,细细推敲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细细琢磨文章,找准切入点,以便能够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运用。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四、读宽课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己首先要有这种能力,如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作品分析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教师都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只有做到心中无疑,才能胸有成竹地帮学生释疑,面对课堂上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才不会责怪这个学生多事呀,有时这种声音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的。

    五、选择教法   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也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实际,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是联系生活热点,还是用理论讲述,是用多媒体,还是简单用语言创设情境,这些都要考虑。教师选择的教法要符合学生和文本特点,这样,学生学地轻松,教师教地顺心。

    六、共享互助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单单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上,我们要学会共享互助。有时一个教学上的问题,怎么想都想不通,这时候,如果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讨论,有时会让你茅塞顿开的。看到一篇名为《一节失败的好课》的文章,里面就讲到这位老师的公开课没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教,而是完全跑到另一条路上了,但在这条不一样的路上,却发现了平日很难发现的精彩,学生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多听听别人的课,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只要你善于观察,你一定会从中学点什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说课堂教学是不断有新火花出现的动态生成过程,但只有坚持了隐性备课,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才有所提高,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生命力,我想这样的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备课吧。

U����p @�维,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如我带学生学课外读物《我的老师》一文时,结合文中最后一句话:“什么时候,我再见我的蔡老师呢?”出了续写作文题《蔡老师,我又见到了您》,并请同学们想像设计几种与蔡老师见面的可能性。学生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写教师节前夕,“我”特意回家乡看望老师,祝贺老师节日快乐,与蔡老师见面了;有的写回乡探亲,而年逾花甲的蔡老师是小外甥的校外辅导员,在校外活动中师生见面了;有的写国庆节,蔡老师作为观礼团的成员,到北京参加活动,师生又见面了;有的写“我”作为记者,参加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蔡老师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又见面了;还有的写蔡老师读了“我”写的通讯《当代最可爱的人》,给“我”写了信,读着老师的信“我”非常激动,夜晚入睡后在梦中与蔡老师见面了……。学生思维活跃,呈现出“标新立异二月花”的情景。这样训练,有助于避免习作的单调、重复,帮助学生摆脱了呆板的思维,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实践证明,求异创新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求异作文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