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作者】 丁立英

【机构】 贵州省天柱县邦洞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如何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让学生乐学、勤学、会学,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创造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这是我们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应该很好地思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意识,为创新能力打牢思想根基

    列宁说:“什么东西最可怕,千百万人形成的习惯势力最可怕。”什么是习惯势力呢?就是一种观念。有人曾用一块透明玻璃把一鱼缸分成两个部份,鱼从一出生,就开始在其中的一个部份中生活。日子久了,当人们把那块透明玻璃拿走,但鱼儿仍然像过去一样游不到对面那部份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习惯成了自然。假如把“透明玻璃”比作教学方法中的“习惯势力”,把“鱼儿”比作学生的话,目前的“课改”虽然已为学生拿走了鱼缸中的“透明玻璃”,但若不加以有效的诱导,作为“鱼儿”的学生,也将永远游不到鱼缸的另一部份。要做到有效诱导,就要努力培养学生逐渐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有学习的兴趣;二是学会寻找知识的方法;三是养成寻找知识方法的习惯。教师应从过去的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变,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神坛走下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导演、主持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一读、二品、三查”,把学生推上听、读的前台。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如教师在小学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中,宜多用“扶”的方法,对词语的理解不宜要求过严。但随着学生年龄与年级的升高,教师应逐渐由“扶”到“放”,即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感情色彩、标点符号认真地进行反复的自读,直到读出“味”为止;然后用师生范读、听录音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品”读;最后由学生进行对照自查自纠,以解决怎样阅读课文,为什么要这样阅读的道理。在此同时教师应适时、适当地选择一部份切合学生文化程度和年龄的中外名著、名段,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让学生登上敢想、敢说、敢问的殿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问的“三敢精神”。要培养学生的“三敢精神”,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两件宝贵的东西:一是教育学生成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以后做学问的兴趣;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实行精讲多练,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便对教材中一些有争议和带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已对教材的所识、所感、所悟的东西发表出来;四、师生对所探讨问题的答案,允许对方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能强求一律,搞“一言堂”。对课堂上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实事求是,鼓励学生课后去请教专家、长者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上述几种方法,培养学生挖掘潜能和多向思维的方法,更好地点燃学生头脑里的创新火种。

     四、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写作平台。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一般说来,作文,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把自己所想、所感、所悟的东西,用笔“说”出来。但现实是不少学生仍然视作文为“虎狼”。若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教师长期习惯于在课堂上,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一灌到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纸上谈兵”;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地强调“教学环节”,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师在教学习作中所出示的题目,涉及的范围太大、过宽,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无“言”可发。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无话可写、作文困难的问题,一是在课堂上要紧紧抓住文章重点进行点拨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读、去想、去悟、去练;二是在写作教学中适时不妨来点“课外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自然、深入实践去学习观察与分析,通过实地观察然后作文;三是改进作文批改方法,要提倡学生自评、自改,重写作文,提倡学生间互评互改作文,提倡学生写批后感等,让学生能有话说、能说好话。

     总的来说,创新不能赶时髦,不能脱离实际,要有远见。创新的基础来源于实践,不能犯经验主义。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勤于实践,努力去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精心去呵护学生的创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