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面对新挑战 投身新课改-------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的思考
【作者】 刘美云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观点和实施建议。作为教学活动重要角色的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全新理念采用最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一轮教改的需要。
一、更新教育理念,迎接新挑战
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新课改的前提。新的《课程标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新《课程标准》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终身发展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对教师自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自觉地学习,掌握21世纪最新教育观念、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最新知识,用最新的历史教育方法指导历史教育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被课程改革的浪潮所淘汰。
2、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发展转变。在新的课改中我们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如: 在教学中对于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班超、文成公主等,我们不只是简单的介绍事迹,而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让其整理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或小组中介绍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畅谈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以及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的启发等。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更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熏陶。
3、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研究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掌握方法。为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机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尊重、相信、肯定、鼓励、赏识学生。人人参与,有的提出问题,有的解决问题,有的修正补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4、由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来源、这些新知识的产生方式,因而它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更侧重与引导、指导、诱导、劝导,使学生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理解从未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如:在教学中凡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时,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怎样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对材料怎样进行整理和寻找。
二、实现教师角色转变,适应新课改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首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依分数高低被分为好生和后进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好生”,而忽视后进生。而今天我们强调师生间平等合作、真诚地对话,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对书本、教师的质疑和超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一节课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带回家庭,和更多的人一起探讨。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三、创新教学方法,投身新课改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着重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理念,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课堂讨论。这是课堂中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为了使讨论的方法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较好的效果,教师们还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将讨论分为全班、小组、四人小组和两人小组讨论,并对四种讨论形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比如,在讲到西藏的史实时,我针对国外的一些反华势力支持达赖搞西藏独立的情况,出了一道讨论题:1996年6月,国务院派代表去西藏主持掣签仪式,认定第十一世班禅。请说出这一做法的历史依据。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西藏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
2、情感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是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们发挥自己的创造热情,设计出倾心引情、设境激情、游戏激情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效果,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口头或书面短文。如果说主动性学习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而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打破旧的学习方式,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我们把活跃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设计了一系列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辩能力的活动:如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假如世界上没有发明电、22世纪的孩子看今天的学校教育、假如你生活在一个没有媒体的孤岛上等)、课堂辩论、撰写小论文、成立历史课外活动学习小组,也可根据历史题材进行小品表演、上网搜集资料、观看电视、电影等活动等。
总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一门学科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人员的探索而不断得到拓展,这是学科发展史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它需要全体历史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创新角色,为推动历史课程改革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