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作者】 张海英
【机构】 新疆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
【摘要】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历史具有国情,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人文主义素养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等教育功能。古人言“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中,民族文化科技的继承和创新是血脉相承的。为切实提高其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实施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和理清教师讲课内容的方法等。【关键词】提高 历史课堂 教学质量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这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过去时态”,因而显得有些抽象,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的激发”的话,那么,怎样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调动、激活学生对历史题材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了。课堂是师生最主要的活动空间与生活场所,是学校教育生活最重要的载体。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课堂质量水平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
一、由课堂走向社会
传统的历史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材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教材上怎样说,教师就怎样讲;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学。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同一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结果使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变得枯燥乏味,教出来的学生呆板而又缺乏创造性。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由课堂走向社会,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和方法。
1、要突破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和学习材料唯一来源的模式,使史料来源于社会。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教材只是历史教学和学习材料的一种载体,要打破在教学和学习中对教材的依赖性。中学历史教材往往是根据大多数学生普遍的知识程度、年龄特征、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编写的,有统一的要求和特征,却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教材编写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编写者的主观意愿。由于篇幅所限,编者只能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简单的叙述,往往显得单一和残缺不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现状,必须否定教材的绝对权威和唯一来源。明确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给学生获取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方法,把教材当作史料载体的一种来看待,并充分利用考古成就、史料文献和遗物遗迹等,作为史料来源。同时,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影视和报刊等手段来获取和占有原始资料。这样,学生获取的原始资料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史料的真实性,要充分占有真实材料而不能被历史假象所迷惑。
2、要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历史教学模式,以现代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为主,建立一种教师学生互动、互教互学的平等学习合作新模式。对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历史教学模式,虽然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从理论上有所批判,在实际教学中也有所改进,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方式。以前人们提出的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仍不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师生关系。所以,我们提倡在历史教学和学习中,建立一种新颖的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双方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互相讨论,敢于大胆肯定和否定,同时,互相吸收对方先进的方面。
二、精心准备,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一点不假。教学也如此,要使新课的开始就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导语设计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一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到达事半功倍之高效。
激发兴趣,快乐学习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为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创造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想方设法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兴趣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造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历史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极富有幻想性,有着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可能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当然,用于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使兴趣成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导火线”。
三、通过地图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显示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补充说明教材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空间位置,历史地图通过简明的地理符号,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并对教材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补充说明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世界历史《古代战争与征服》一课讲到亚历山大东征一目时,如果不使用历史地图就很难让学生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及其建立的大帝国,形成空间概念。这时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亚历山大帝国》的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指图说明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打败了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然后从欧洲出发开始东征。他先扫荡了小亚西亚又迅速攻入非洲北部的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亚历山大城。随后回师占领了西亚两河流域,接着又灭掉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此后又远征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受阻后返回巴比伦,最终以巴比伦为中心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样一讲就使学生对本目的内容形成一个空间概念,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2、了解古今地理概念的变化,解疑答惑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古今之间地理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惑,此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地图为学生解疑答惑。比如在学习世界历史《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课在学习三大宗教时,关于佛教产生地,学生总认为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与佛教产生于印度是一个概念,其实不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定义。学生会问为什麽?此时老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幅古印度的地图,并指图讲解古代印度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所以说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而不是印度。由此就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加深了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关爱、耐心讲述、启发诱导,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打造出历史高效课堂。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教学技巧,恰到好处地运用技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惠芳;;迈好课堂第一步——历史课导入设计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9期
2.张伯盛;;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05期
3.班晓冬;;如何实施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教学[J];文教资料;2011年12期
4.许珊;;有效的历史课堂要“有笑”[J];考试周刊;2011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