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引导、合作、精练”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作者】 陈燕利

【机构】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 本文从自身课堂教学经验出发,从“引导、合作、精练”三方面入手就如何促成高效化学课堂展开讨论,并就如何引导,合作的形式,精练中题目的配比上提出了建议和实例,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引导、合作、精练、高效课堂
【正文】

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更加强调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建立高效生态课堂。如果将一堂化学课比作一台戏的话,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台子”,和学生一起“对戏路子”,学生表演时“找漏子”,学生演不下去时“出点子”,学生表演精彩时“拍掌子”,共同演绎一台余音缭绕的好戏。笔者作为教育一线的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近2年的实践和研究,认为课堂中通过“引导、合作、精练”能更好的促成高效化学课堂。

1. “引导”诱思——促其善思,诱其“畅游”

    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诱,善诱则通,善思则明”。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那么如何引导呢?“引导”策略,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

1.1 创设情境,诱思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认知冲突、探索欲望、成就感等方面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情境关键是重视创设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接受真实的任务,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一:在学习乙醇这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你想知道“冰”能燃烧吗?你想做一个会点火的魔棒吗?在餐桌上,人们经常看到服务员点燃一种固体,作为加热菜肴的热源。它无色透明(也有彩色的)。这种固体怎么能点燃?更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可以不用打火机和火柴,只要用玻璃棒轻轻一点,“冰块”就立刻燃烧起来。同学们往往对这样的情境很感兴趣,积极思考,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1.2 发现矛盾,解惑

矛盾的出现就是问题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矛盾,进而让学生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 加剧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二:在学习二氧化硫还原性这一知识时,教师先让学生预测5mlSO2水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双氧水,振荡后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该实验学生预期现象是“滴加SO2水溶液时无沉淀生成,再滴加双氧水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教师演示实验,结果出现的现象却是:“滴加SO2水溶液后,马上出现了白色沉淀,再加入双氧水,沉淀量增加。”与预期的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沉淀是硫酸钡还是亚硫酸钡?是氯化钡溶液的问题,还是SO2水溶液的问题?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可以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此外,在化学的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利用各种有关事物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

1.3 同异共求,激思

同异共求,包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曲同工。同中求异就是通过比较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启发思维。异中求同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点,来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在化学习题中,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连锁性、创造性、多向性。

案例三:在学习溶液pH计算时,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高效学习的效果。

1)因果变换

1、在25℃时,计算pH=5的盐酸和pH=9的氢氧化钠溶液氨体积比9:1混合后的pH

2、在25℃时,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多少?

    以上两题,涉及知识点是相同的,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将因果关系进行了颠倒,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复杂的题目进行归类。

2)条件变换

3、在25℃时,100ml  0.6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0.4mo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等于多少?

4、在25℃时,100ml  0.4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0.6mo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等于多少?

 以上两题是pH的计算题型,初看起来相似,但前者是酸过量,所以计算时,应抓住氢离子进行计算,后者是碱过量,应抓住氢氧根进行计算,从而审题和解题方法发生了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

3)梯度变化

5、计算将10mlpH=5的盐酸稀释到100ml后溶液的pH

6、计算将10mlpH=5的盐酸稀释到10l后溶液的pH

7、将pH=5的醋酸和盐酸稀释成原体积的10倍,比较系时候两溶液的pH的相对大小。

 以上3题也是pH的有关计算,都是有关酸溶液稀释后的pH变化得问题,但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加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纵向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2. 合作群演——让化学课堂充满活力  

合作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提供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加学生经验的感受、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内化、思维的灵动。课堂合作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是实验演示、小组实践、课堂汇报、课堂绘图展示、模型制作、学生出练习、学生讲评、群空间讨论、博客共享……

2.1 实验探究,感受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动、形象、精彩的实验彰显着化学无穷的学科魅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富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资源,而且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体现着对完美的追求,有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和非智力价值。实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并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亲身经历从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到解决问题,即获得“真知”。

案例四:在学习金属钠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请学生思考: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有什么现象?学生回忆金属活动顺序表,很快写出 :2Na+CuSO4=Na2SO4+Cu,现象是钠溶解,同时有红色的铜析出.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将金属钠投在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融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且有蓝色絮状的沉淀产生.看到此现象,学生感到很迷惑,为什么实验现象和预想的不同?于是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引发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2.2实践反馈、丰富课堂 

魏书生老师告诉我们:教师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让学生成为教师,让学生教学生,让老师也偶尔做一回学生。只要有适合学生讲的内容,我都会给他们扮演老师的机会。果然,在中,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案例五:在学习了“原电池” 后,教师布置了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化学电池的种类,工作原理,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教师要求每组学生各自分工,互相合作,推选出一至二名同学作为“老师”到时上台主讲,对于学生的讲授的具体内容、方式不作限定。在接下来一周内,学生们就各组负责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编写了教案。有些小组还利用个别学生的电脑特长,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大量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在这期间教师要对小组的备课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提供相应的帮助。汇报课上,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并非无所事事,一方面,变身为“学生”的我认真听课,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讲课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或错误进行及时弥补,并适时地调控整个课堂的气氛和秩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2.3合作出题、展思一体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以及精练题目操练,从似懂非懂的迷茫到豁然开朗的欣喜的亲身体验,学生自我“出题”的时间已成熟。老师布置课后作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自己设计题目,自己寻找规律,促使学生不断“回首”和“内化”课堂所掌握和领悟的。通过这种“出题”的训练,让学生在编题内容的迁移中培养对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出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都被激发出来,也会“生”出一些令人赞赏给人反思的好题。在下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将一起对小组内的优秀试题进行“展题,思题”,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好题,其他同学一起“思题”,思考该题的命题意图,该题的题意,该题的解决方法等。

3. “精练”策略——把握问题本质,让化学课堂意韵流转

心理学研究发现,练习对技能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练习、重复的练习会有消极的作用。如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过重的课业负担等。笔者提倡精练,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比例的练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练。如引入新课的练,运用新知的练、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培养能力的练,串联知识的练。突出有层次、多角度的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精练的过程中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若将题目比作营养餐,则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配好不同比例营养餐”。 练习中要有基本营养题 、特殊给养题、强化锻炼题等不同形式的题目。基本营养题突出教学重点、突出共性思路。特殊给养题针对高考考点,针对学生学习弱点,强化锻炼题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 。题目的选择切忌过易题、过难题、偏题怪题,精练要做到 “不难肯” ——不偏不怪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利消化”——适量,不吃撑,“好吸收”——效果好。老师若能化繁为简,学生则觉变难为易。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高中数理化

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裴新宁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09

3.《实施引导探究 提高课堂实效》白冰海著 中国教研交流,2010.8(8)

4.《有效教学课堂的实施和策略》罗世红现代教育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