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古诗情境吻切教学法浅议
【作者】 荣雪兰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二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都安排有古诗。古诗最让学生喜爱——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顺口。但由于古诗的用字简洁,语言精炼,其诗意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这是古诗教学最难闯过的一道关。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首先自己对古诗有一个透彻的口味过程,然后才能把其味传给学生。【关键词】语言精炼 用字简洁 情景交融 悟诗会情 谋求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都安排有古诗,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安排了两篇《古诗两首》。古诗最让学生喜爱的特点是——诗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好比歌、顺口溜。但由于古诗的用字简洁,语言精炼,其诗意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这是古诗教学最难闯过的一道关。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考虑学生能读得写得就行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诗境来源于观景而生感,有感吟诗为寓情。由此可以看出:古诗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而且是人类思想、实际生活在文学艺术中的一种体现,是在用一种特殊文学体裁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特殊作文,除讲究字句押韵,格律规范外,还应讲究其意境与情感的融洽。故在古诗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
情境教学要以教材为本,备课时,要反复阅读古诗,必要时还得朗读古诗,别看古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由于古诗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不仅篇幅短小,而且还要受韵律的限制,所以,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常常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自然景物或者人事,进行高度的集中与概括,形成饱含着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即诗境)。这种境界,往往是高度典型化了的。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看似平淡,诗的内容为“少小回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为武则天征圣元年进士,离乡为官经五十余年,终在玄宗天宝三年以年迈辞归回到生长之地。宇宙浩茫,世事沧桑,宦途变迁,人事消磨,对于叶落归根的诗人来说家乡人情物境皆变,内心怎不感慨,因而,寄于句而发于笔端,这么深刻的含义,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很难体味的,特别是后两句中,写到与乡人相见的情景,诗句末述如何欢迎款待之情景,而只选取了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来述回乡之遇。其中“笑问”尤为传神,写了诗人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自己的老迈寰颓之情态与反主为客的悲哀,都包含在这看似平常的“笑问”之中。诗似有问而无答结束,其意境可谓悠旷。这么深远的意境,及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并不是粗读一两遍就可以全面掌握的,所以在讲课之前,自己要反复阅读,反复揣摩。
二、以景导入,引生观光
就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为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在明媚的春光里,和风暖阳,让人感到鄢意。一株株高大的柳树挺立在春风中,显得多么稳健。从这些高大的柳树上,成千上万柔软而又长满碧绿柳叶的柳条从树上垂挂下来,就像千千万万碧绿的丝带在迎风飘舞,让人们浮想联翩。看着那一张张狭长纤尖的柳叶碧绿娟秀,,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做成的无数精致的工艺品在眼前展现,作者不禁问出了一个可笑的问题——这细细的柳叶究竟是那一个大师裁剪出来的呢?回头一想,也只有春风这把锋利的剪刀才能把它剪得这么美啊!作者通过自己的独到的眼光和锐敏观察力发现了春天之美,美在柳枝头,这难道不是一首春天的好诗吗?
这样的好景色,让学生有什么感想呢?这就是引入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可根据情境写出一些打油诗或顺口溜,诸如:“春风柳树高高,垂下万千枝条。叶儿绿翠尖小,打妆枝头多娇”;“高高柳树春风摇,挂着千万绿枝条。细叶长得多漂亮,荡着秋千随风飘”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熟悉了场景,还朦胧地知道了一些表达方法。
于是,一句“春天这样的美景我们也能说上几句了,但是我们写得不够好,还是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二课古诗两首,读一读〈咏柳〉,看看贺知章爷爷是怎样写这样的美景的”就引入了课题。
三、由感而就,促生自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读了几遍后,老师引导分析,只作词解,不作句释,让学生有一个根据自然景色而去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再引导分析解释,这会让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教师应在词释“妆”、“绦”、 “裁”、“似”等后,解说读诗意:那高高的柳树,就象用碧玉打妆起来的一样,实在是漂亮极了;从柳树上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顺绵长,随风飘荡多么像碧绿的丝带啊!我不知柳枝上新长出的那小巧玲珑的柳叶,细细尖尖,整整齐齐,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哦!我知道了,一定是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样,把柳叶修剪得这么漂亮。
随后老师指出:短短一首诗,仅仅28个字,却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写得情景交融。贺知章爷爷真了不起啊!我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把所见所闻也写成诗呢?
四、利用想象,进入角色
小学语文古诗选材范围广,从时间来说,有宋代的,有唐代的,有清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未曾经历的;从内容来说,更是天文、地理人情风俗无所不包。简言之,教材的内容大多数都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有些与他们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把学生带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首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我们的想象,神而往之。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五、悟诗会情,谋求拓展
学生读得古诗并能作初步解释,并不等于就学会了古诗,因为我们学习古诗的目的不在此,而在于继承和发扬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力争做到能自己熟悉其写法。要做到这一点,“读”只是初认,“释”只为相识,习法而融情才是目的。就如《咏柳》一诗,写了这么多景色,究竟表达了贺知章爷爷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心情)呢?对春光的无限赞美?对柳树的无比喜爱?……。有了景,生了情,一首古诗就有血有肉了。
老师此时就应该让学生拓展了:同学们能写出这么好的古诗吗?
教师与学生重续前章(以景写打油诗或顺口溜),巩固所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业就是比一比,先将《咏柳》抄下来,自己再写一首或自己去另找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看谁比贺知章爷爷写得好。
古诗学习易记背,可就是难以达透彻理解与情景交融。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首先自己对古诗有一个透彻的口味过程,然后才能把其味传给学生。否则,只能读记而不能理解诗境及了解写法,是不能达到大纲教学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