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味”

【作者】 杨刘仙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实验中学

【摘要】轰轰烈烈的课改进行到今天,语文教学中,方式上,我们尝试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容上,我们在诗歌教学、说明文教学,甚至作文教学中都有实效性的改变。可是,在文言文的课堂中,我们仍见到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学生马不停蹄、了无生趣的记录,文言文课堂的无趣、无味成为不争的事实,理想的、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味”,其主要表现在,从诵读中寻得“韵味”;从字词解释中寻得“文化味”;从文意把握上寻得“情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韵味;文化味;情味
【正文】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以学定教”的教学是教师教的真正出发点与落脚点,能真正解决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正是广大的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营造有“味”的文言文课堂,改变学生现有的无趣、无味现状也是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营造有味的文言文课堂可以从“韵味”、“文化味”和“情味”入手。

 

(一)于诵读中寻得“韵味”

中国历来有朗诵的传统,古人读书,首先考虑的就是读背,从孩子学习开始,就让孩子反复地不断地读,广泛的读,从各种启蒙读物一直读到“四书”、“五经”。文言语言追求平仄起伏、要求抑扬顿挫,结构上也必须做到起承转合,因此宜于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体悟课文思想感情的最佳途径,更是让文言文课堂变的有“韵味”的有效方式。

读出韵味,是指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学作品的内涵。现行教材里的文言文,其文化内涵丰厚,爱国情怀、故国之思、念亲思友。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朗读,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的韵味。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如教《醉翁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醉翁亭”里的一切进行描绘,体验欧阳修在“醉翁亭”的“乐”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教《唐雎不辱使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结合恰当的动作,不仅有利于体会秦王的专横与唐雎不畏强暴的性格,还可以在朗读中读出文言文隐含与文字中千年不变的韵味。教《塞翁失马》紧扣塞翁所说的几句话,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塞翁内心处万事不变的淡然与超脱,理解塞翁身上体现的道家之“道”。

读的好,读的有趣,读的有味,不仅可以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用朗读的形式表达,或沉郁、或激昂、或悲愤、或高亢,都可以通过声音传达,而且在不断朗读中我们的理解会不断深刻。课堂中有学生积极的参与,有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这样的课堂便不再是索然无味。

 

二、于字词解释中寻得“文化味”
    文字、文学、文化一脉相承,文字、文学中蕴含着文化,文化借文字和文化得以表现。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学的特有表现形式,里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以教材中的文言作品为例,从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记忆,从恒久迷香的古文字中挖掘中华深邃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让文言文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化味。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的文化味于字句释义中寻得。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文言文课堂上的字句释义其实可以讲解的有深度、有趣味、有“文化味”。陈寅恪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言论“依照今日训诂学只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广大的语文教师囿于知识的有限性,对训诂学的知识了解甚少,但是只要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汉字的文化花絮即可在一种让课堂变得轻松又有文化味。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痴”字,“痴” 从字形上看,“疒”行“吃”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不慧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认知上有问题。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显然不是“不慧”,更不会在认知上有问题。可是,舟子为何会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在这个字的释义上,我们结合训诂学知识,发觉其不是本意,便要结合文章内容。“大雪三日”之后,“湖中人鸟声俱绝”,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的“痴”便与世人的“俗”相对,也变看到张岱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其实,在晚明,如张岱般有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不止他一人,袁宏道、李渔等人皆是。李渔于词曲、声容、居室、种植 、等闲情中寄生活之雅趣;袁宏道于游山水、赏春花秋月中显出其清雅闲适的审美情调。这便是属于晚明文人的一种名士风度,一种遗世独立的生活情趣,一种渗透了文人气息的浓浓文化味。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文言文的教学,就好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窗户,让他们透过窗户去发现、阅读、思考与汲取,在对文字的解码中理解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文化意味。

 

三、于文意把握上寻得“情味”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更喜欢现代文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认为现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而文言文似乎是属于古人的情感体验,与他们相距甚远,其实不然。现行教材中所选的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文章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气韵生动,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古人的这些情感沉淀与文字中,与我们会时间与空间而有任何的距离感,只会随岁月的积淀而弥久永恒、珍贵。教学文言文还可以让学生在文意把握上寻得“情味”。

好的文学常读常新,《桃花源记》历经千年,它的魅力不仅在于桃花源的美丽,村中人的善良、淳朴,也不仅因为渔人不经意间的惊喜,而是它给了无数人美好的向往,给了每个人一个“桃花源梦”。教学该文,可将文章的立意定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引导学生不断追寻人生之路上的“桃花源”。设计中,以主问题1“有这样一个桃花源,那里     ”让学生感知桃花源的特点。以主问题2“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吗?”让学生理解桃花源的不存在,借以小问题“陶渊明为什么要设想这样一个不存在的桃花源?”让学生理解陶渊明是以桃花源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以主问题3“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它在哪里?”让学生的走出文本,联系自身,明白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通过三个主问题,学生以读带思,以思带感,以感促悟,理解陶渊明的情怀,也体悟到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心中那个美丽的“桃花源”。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该文是作者写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与友人张怀民一起赏月,最后却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作者在贬官之时,仍言自己是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从容、乐观、豁达,这是属于苏轼的人生便笺。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经历过许多坎坷,黄州、惠州、儋州,皆东坡贬谪流放之地,见识了人生路上的许多风风雨雨,总是用一个哲人的眼光去审视世间的一切,用海洋一样阔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对尘世的沉浮总以冷静、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中,我们可抓住“闲”字,深挖文章内涵,让学生读出这种没有时间间隔的人生体悟,这种豁达,这种源于文字的“情味。”

 

怎样的教育升华了怎样的人生,怎样的阅读滋养了怎样的文化素质,要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的被动的状况,本文从“韵味”、“ 文化味”、“情味”三个角度去把握,意在营造一个有味的课堂。但是,我们可以做的应该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可能要求教师在课上关注学生的需求及引导,还可能要求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还可能要求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作为的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力量很小很小,但我的梦想很美。追寻文言文教学的有“味”,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吴康兴:《情读,语文教学之灵》,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4期。

2.于冬梅:《朗读、背诵、感悟——新理念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任义兵:《中学文言教学的困惑与策略》。教研天地,2011年第10期。

4.周成平主: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初中语文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份。

5.倪文锦主: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