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生活化地理教学

【作者】 刘关臣

【机构】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他的观点指出了教育的本质,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中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旨在倡导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这样的地理教学才具有生命和活力。下面说一下我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的四点做法:

 一、教学素材生活化     

  地理教学素材生活化是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基础,只有有了生活化的素材才会使教学内容不至于空洞、乏味,学生才会乐学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老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生活素材,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夏季同学们喜欢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2013年2月大家观看索契冬季奥运会时,为什么有的项目要在深更半夜观看?……
  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学生身边的一些工农业区位、城市、交通布局可能存在不太合理的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把握这些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正确的引导,使之变成有利于学习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设计和真实日常生活一样的情境和活动,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创设生活情景,抓住知识的切入点,可以利用一幅漫画、一个小品、一段视频、一组材料或召开民主垦谈会等,只要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那就是好情景。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生活情景的选择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有利于教学中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二是一定要选择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征的真实生活材料。其次,运用生活实际中的实事、当天或当时的情景来辅助教学,或者采用教室内的现有的器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地理理论、规律。例如在讲述 必修一第二单元气压梯度时,学生对单位距离的气压差不太理解,我就把教室的两面墙当做两条不同的等压线,赋予它们不同的气压值,让学生计算,我问:我们这两堵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学生回答:“10我又问:如果前面一堵墙的气压值是1000百帕,后面一堵墙的气压值是1010百帕,那么它们之间的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是多少?学生很快就计算出来了,回答:1百帕/我会继续提问:如果把后面那堵墙的数值换成1020百帕呢?学生立刻回答:“2百帕/我再问:那哪种情况下的风速快呢?学生回答:第二种情况。 利用实际的现有的事物作为教具,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他们会感觉知识就在身边,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生活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地理专业术语,而学生对这些地理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需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讲述,如我在讲授到必修一外力作用时,学生对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理解不了,我就提醒:大家见过冬天烧炉子没有?学生气回答:见过我又问:如果里面有一块烧红的石头被拿出来,突然放入冷水里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回答:会炸裂,我就会说:很好,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自然界中,由自然界的力量形成的就是风化,那大家列举一下,自然界哪些作用会导致岩石的风化呢?学生回答:温度的变化,水,生物,我会接着问:那什么又是侵蚀呢?用生活化的语言来给大家描述一下。有学生就会回答:就是把破碎的岩石带走的过程。我再问:那什么是搬运和堆积呢?又有学生描述:搬运就是把破碎的岩石由一个地点搬运到另外一个地点,堆积就是破碎的的岩石沉下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学生把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解了,也学会了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术语,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四、生活实践生活化

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我们构建了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融入生活并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实际问题,而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过程,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实践和社团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自行完成的方式,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到大自然中采集样本、 验证结论。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之时,建立起学生对拥有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一种需求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人类与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当地水质状况,通过对不同地方的用水进行标本搜集,进而针对水的颜色、杂质含量等展开讨论:哪些地方出现了水污染,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学生还对关停和迁移污染企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到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