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分层教学探讨

【作者】 苏萍莲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中心学校

【摘要】教育的理想是使所有的学生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根据差异性原则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解决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因材施教 可接受原则 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正文】

教师如何才能完成教育的理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发展每位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和他们的学习的潜能。因此,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又不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教学,同时摆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让各学习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产生于个别教育的土壤。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可谓因材施教的先行者。宋代的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始于此。但是从班级授课制问世以来,因材施教一直受到限制。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不大,教师上课主要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接受的能力组织教学我们所提倡的分层教学,就是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面向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是进行分层教学最终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

给学生分层次 学生层次的划分,可以依据考试成绩。应该看到,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一次划分确定层次,但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强调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递进式的,过一段时间,视学生的后期学习成绩、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递进或降层。以免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

备课分出层次。在依据大纲、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分层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配备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

讲课分层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优等生,我们应时刻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例如:在语文学习中,要求他们不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而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对普通学生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度增加和加深知识,做到稳步推进。这样能满足各层次学生评价的需要,能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作业分层练习。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一般布置基础题。学困生进行强化训练,优等生则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多做研究性习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课内外分类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考核分层次,鼓励异步达标。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表扬是人生路上的阳光,是促使青少年进步的兴奋剂,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的阶梯。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在评价中也应采用分层评价考核。分层评价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注意好话多说,多加鼓励。

简言之,分层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张扬,更有利于优秀生综合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在能力的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