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摭议

【作者】 周璇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初级中学校

【摘要】语文作为奠基学科,要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学力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语文教学必须担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走“应试”路线,注重过程引导,授予学法,在反复践行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正文】

初中语文作为奠基学科,要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学力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语文教学必须担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学走“应试”路线,在夯实解题能力培养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致使学生有知识却不能创新使用,更不能用此知识学习彼知识。这是新课标极其反对的教学做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授予方法,逐步加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此心得。                           

一、加强活动课程教学,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初中学生思维处于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时期,但很大程度还是依赖直观,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我们知道,感性经验的获得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在亲自经历的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只传授抽象的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还必须加强直观性、活动性、操作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而这种载体就是语文活动课程,它将语文教学与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的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实际尝试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在活动课上教师切忌越俎代疱,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教师要加强课前设计,营造自主参与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成为语文学习者、实践者。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授予自主学习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能在新知面前找到学习策略。而传统语文教学,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或知识的容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更没有刻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一言堂”,满口都是做题、解题,为“应试”服务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践行“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在反复“游”中获得反游泳技巧,知道水的深浅。

三、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动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道:“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强劲动力,没有兴趣作支撑,学生是很难克服学习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趣助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实践中我常用疑问激趣,因为这不但能使学生有动力,更能使其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行主动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获得深刻感悟和启迪。当然,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整节课、整篇课文的高度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列化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从而认真解读课文,与作者、与文体进行对话,学得语文知识,习得语感,爱到情感熏陶。例如在教学《犟龟》一文时,我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小乌龟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克服了艰难险阻”。最后,我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化解了文本重点难点,而且还得到了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做到读写有机结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读是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内化语文能力的主要载体。写是输出,是把“读”来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我们要强调读写结合,这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提升能力的途径,教师要做好过程督导,引领学生切实进行自主学习,能有发现,能有收获,能有真实体验。在自主学习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学后心得交流,把他们学习成果进行倾吐和表达,感受学习收获,以达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进行完课堂交流、讨论后,还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交流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但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着意进行,从兴趣激发入手,加强过程引导,让学生在反复践行中慢慢提高。

参考资料:

1】余文森,《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2003

2】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

3】范艳梅,《如东县马塘新潮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教育导报》,2007.1

ttl�sxzsndent:24.0pt;mso-char-indent-count:2.0; line-height:150%'>面批: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面批,力求每学期每位学生面批一次。

3、评改角度多样化

学生的每篇作文,都是他们用脑,用笔辛勤耕耘的结果。切忌一棒子打死,应该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要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乐趣,从而发挥作文评价的激励作用。

4、评改不能过精过细

很多教师修改作文,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用词顺序,统统包办,甚至还代替写上许多。作文本上红迹斑斑。这样越俎代庖看似一丝不苟,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往往只看看分数,瞧瞧评语后便合上作文本。“不知老师灯光下,几多心血改得成”。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相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减弱了,这是最大的损害”。因此,精批细改不尊重学生的劳动,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影响学生情绪,吃力不讨好。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用“多批少改”的方法。比如在发现问题的地方打上问号,或做一些简单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再去修改,这样让学生修改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激情。教师也可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

5、恰当使用评语

教师评改学生作文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鉴定,是教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渠道。好的评语,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恰如其分;既要重点突出,抓住要害,又要眉总结合,全面分析;既要恰当褒贬,掌握分寸,又要因人而异,及时鼓励。好的评语,不仅能纠正学生作文中的失误,还能够保护学生的创作欲望。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反之,生活也离不开语文。是的,语文是真正伴随每个学生到永远的必修课。与同学交际,与父母沟通,与社会联系,都离不开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将来学生无论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写作。如老师要写论文,商人要谈判、公关……只要学生明白了这些需要,才会“爱在写作时”,真正学会“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1

2 郑宏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3卢红.刘庆昌.论教育智慧[J].山东教育科研,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