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数学情境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王建国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巨龙职业中学
【摘要】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是在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操作性、生活性上作文章、下功夫的情境,也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和大量筛选,才能提炼筑就。【关键词】数学情境 有效性 创设
【正文】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事件或活动,具有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不是信手拈来装点课堂的花饰。至于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现实手段、学情以及教师自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情境的每个环节、细节。只有这样炼就的情境才有效情境,才能为建设高效课堂服务。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心得。
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
激趣是情境首要作用也是创设的初衷。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把知识融于趣味性很强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感受情境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学得知识、习得能力。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为了创设一个激趣情境,我让学生计算:“如果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大约有多高?你计算一下能不能超出我们教室,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学生感到震惊,兴趣陡然大增,但又不知如何计算,处于“愤悱”状态。到这儿,可以说为我们下步教学已经激情蓄势了。这个情境处于开课时段,它的第一个作用实现了,达到了激趣目的。就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是说情境一定要能激趣,能把学生注意力聚焦到教学上来。
二、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
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反哺生活,服务生活,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把“抽象化”了的数学回归生活,使它穿上生活的外衣变得丰满而真实,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实用”和“有趣”。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一节时,我设置了这样情境:王老师购物时看到甲超市优惠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乙超市的方法是:凡一次购物满3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由于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学生兴趣很高,相互议论,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获得了成功体验。
三、创设的情境应要紧贴学生“最近发展区”
情境载体有难易之分,难度过高,即使学生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就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过低,学生伸手就能摘到“桃子”,同样也不达到培养学生智力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情境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问题,到底多难多易才合适呢?我们是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判断准绳的。只有将情境载体的难度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否则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浪费时间,低效甚至无效。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 ;3x2-12x=6,在学生胜利完成后,教师说:请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吗?结果基本没有人正确解出。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多字母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作引导性提示,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不得不一步一步讲解。试想,如果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长此一往,学生就会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所以,好情境,应把载体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思考价值
思考价值是衡量一个情境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师将情境问题设计的坡度太小,没有思维空间,学生无需努力便可一蹴而就,那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离培养创新能力也就越来越远。我们知道,数学学习需要慎密性思维,需要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些都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实现。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不能激思引疑,就不能促使学生探究和创新,更感受不到思维出成果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情境的思考价值。例如,在运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练习课上,我设置了这样情境:“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四个判定定理,请想一想,还能不能提出其他判定方法呢?”同学们根据对判定的剖析和思考,同学们提出了好多不同猜想,有:①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②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③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等等。接下来,我们可组织学生通过画图、分析、验证等手段,判断猜想的正确性。在这过程中,是情境的思考价值发挥了作用,学生获得了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创设的情境应促进学生动手实践
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学数学。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因为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极为紧密)。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我们可设计一个动手实践情境:让学生将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出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线是对称轴;②两底角相等;③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直角的;④折线为顶角平分线。在这个情境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平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操作之中,提升了学生认知理解。
总之,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是在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操作性、生活性上作文章、下功夫的情境,也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和大量筛选,才能提炼筑就。为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对教育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尽量把好的情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为学生素养又好又快提高服好务。
参考文献:
[1]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思维,中国教育学会,2001.9。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毛国锋、邱乾主,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
激趣是情境首要作用也是创设的初衷。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把知识融于趣味性很强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感受情境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学得知识、习得能力。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为了创设一个激趣情境,我让学生计算:“如果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大约有多高?你计算一下能不能超出我们教室,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学生感到震惊,兴趣陡然大增,但又不知如何计算,处于“愤悱”状态。到这儿,可以说为我们下步教学已经激情蓄势了。这个情境处于开课时段,它的第一个作用实现了,达到了激趣目的。就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是说情境一定要能激趣,能把学生注意力聚焦到教学上来。
二、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
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反哺生活,服务生活,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把“抽象化”了的数学回归生活,使它穿上生活的外衣变得丰满而真实,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实用”和“有趣”。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一节时,我设置了这样情境:王老师购物时看到甲超市优惠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乙超市的方法是:凡一次购物满3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由于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学生兴趣很高,相互议论,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获得了成功体验。
三、创设的情境应要紧贴学生“最近发展区”
情境载体有难易之分,难度过高,即使学生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就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过低,学生伸手就能摘到“桃子”,同样也不达到培养学生智力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情境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问题,到底多难多易才合适呢?我们是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判断准绳的。只有将情境载体的难度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否则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浪费时间,低效甚至无效。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 ;3x2-12x=6,在学生胜利完成后,教师说:请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吗?结果基本没有人正确解出。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多字母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作引导性提示,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不得不一步一步讲解。试想,如果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长此一往,学生就会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所以,好情境,应把载体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思考价值
思考价值是衡量一个情境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师将情境问题设计的坡度太小,没有思维空间,学生无需努力便可一蹴而就,那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离培养创新能力也就越来越远。我们知道,数学学习需要慎密性思维,需要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些都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实现。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不能激思引疑,就不能促使学生探究和创新,更感受不到思维出成果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情境的思考价值。例如,在运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练习课上,我设置了这样情境:“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四个判定定理,请想一想,还能不能提出其他判定方法呢?”同学们根据对判定的剖析和思考,同学们提出了好多不同猜想,有:①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②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③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等等。接下来,我们可组织学生通过画图、分析、验证等手段,判断猜想的正确性。在这过程中,是情境的思考价值发挥了作用,学生获得了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创设的情境应促进学生动手实践
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学数学。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因为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极为紧密)。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我们可设计一个动手实践情境:让学生将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出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线是对称轴;②两底角相等;③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直角的;④折线为顶角平分线。在这个情境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平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操作之中,提升了学生认知理解。
总之,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是在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操作性、生活性上作文章、下功夫的情境,也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和大量筛选,才能提炼筑就。为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对教育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尽量把好的情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为学生素养又好又快提高服好务。
参考文献:
[1]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思维,中国教育学会,2001.9。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毛国锋、邱乾主,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