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朗读教学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进行
【作者】 李帛桓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新桥乡新桥小学
【摘要】“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披文入境、缘境入情的前提,也是学生发展语感的良好方法。小学语文要加强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情境相通,达成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理想境界。【关键词】朗读教学 策略 探寻
【正文】朗读是学生走进语文殿堂的钥匙,新课标对其尤为重视,提出了很多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而且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教学肩负责任重大,如何达成这些目标,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创新策略加强朗读教学力度,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情境相通,达成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理想境界。
一、注重范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朗读亦是如此,学生有了朗读兴趣,就会增强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应在学生朗读兴趣培养上下功夫,让学生爱读乐读。要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好的就是“以读激读”、“以读引读”也就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给学生音、速、调、情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地读,在反复模仿中习得朗读技巧与方法,从而学会读、达到创新读、品味读,在读中理解、入境、生情,受到熏陶、发展语感。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做好精心准备,把课文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范读时才会让学生进入意境。例如朗读《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如果教师准备充分,朗读声情并茂,就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热情,从而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二、授予朗读方法,抓住重点认真朗读
现行教材,虽然课课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不是段段都要读得流利。在时间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广泛阅读要求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句、重点段有感情、有目的地指导朗读,把方法、技巧蕴含其中。这样,不但能保证重点句、段、篇读得正确,还能做到流利、有感情,有更多思考时间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思想感情,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段进行朗读训练,并授予朗读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最好的平台。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课文,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等重点句子,这就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并让学生对其中“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再反复诵读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侵略者的蛮横、贪婪,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对清政府的悲叹。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被激发起来了,激昂的情绪油然而生,朗读声传得很远…… 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注重激励评价,提高学生朗读热情
激励评价是学生获得朗读成功、体验朗读快乐的源泉,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加强激励评价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雪中送炭。新课标为此要求:“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孩子朗读情况,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朗读状态中,充分释放自身的朗读潜能。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应创新评价模式,改变传统评价教师定调的单一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方法,以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学生朗读不足应给以提醒或纠正,让学生发现自身还应努力改正或提高的地方。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亮点,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教育的巨大法宝,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书声琅琅不再沉寂。
朗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新方法,让朗读教学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进行,注重范读,使学生在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下得到熏陶、感染和学会朗读。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热情,更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1卷第4期。
【2】彭剑飞、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冯胜坤,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7。
一、注重范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朗读亦是如此,学生有了朗读兴趣,就会增强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应在学生朗读兴趣培养上下功夫,让学生爱读乐读。要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好的就是“以读激读”、“以读引读”也就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给学生音、速、调、情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地读,在反复模仿中习得朗读技巧与方法,从而学会读、达到创新读、品味读,在读中理解、入境、生情,受到熏陶、发展语感。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做好精心准备,把课文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范读时才会让学生进入意境。例如朗读《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如果教师准备充分,朗读声情并茂,就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热情,从而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二、授予朗读方法,抓住重点认真朗读
现行教材,虽然课课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不是段段都要读得流利。在时间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广泛阅读要求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句、重点段有感情、有目的地指导朗读,把方法、技巧蕴含其中。这样,不但能保证重点句、段、篇读得正确,还能做到流利、有感情,有更多思考时间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思想感情,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段进行朗读训练,并授予朗读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最好的平台。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课文,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等重点句子,这就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并让学生对其中“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再反复诵读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侵略者的蛮横、贪婪,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对清政府的悲叹。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被激发起来了,激昂的情绪油然而生,朗读声传得很远…… 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注重激励评价,提高学生朗读热情
激励评价是学生获得朗读成功、体验朗读快乐的源泉,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加强激励评价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雪中送炭。新课标为此要求:“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孩子朗读情况,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朗读状态中,充分释放自身的朗读潜能。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应创新评价模式,改变传统评价教师定调的单一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方法,以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学生朗读不足应给以提醒或纠正,让学生发现自身还应努力改正或提高的地方。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亮点,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教育的巨大法宝,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书声琅琅不再沉寂。
朗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新方法,让朗读教学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进行,注重范读,使学生在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下得到熏陶、感染和学会朗读。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热情,更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1卷第4期。
【2】彭剑飞、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冯胜坤,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7。